峨眉山上生活著1200多只藏獼猴,游客太喜歡它們,爭相喂以各種高熱量的零食。于是乎,這些猴子體態(tài)日漸臃腫,甚至成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患者。景區(qū)不得不為猴子制定出一整套“減肥計劃”,努力讓它們集體“瘦身”。
許多人看了這則新聞后,都總結說:這些猴子垃圾食品吃多了。殊不知,營養(yǎng)學家卻不這么看。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院長胡小松教授提出了他的營養(yǎng)之道:這世界上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何謂“垃圾吃法”?胡小松教授說:“簡單,就是你盯住一個,一天到晚猛吃?!?/p>
比如紅燒肉,早上一碗,中午一碗,晚上再來一碗。不到一個月,人肯定完蛋。這不是極端的憑空想像,北京大學兒童研究所就曾經有一個案例:一個小男孩才8歲,就已經完全性成熟了,家人大吃一驚,送來檢查。專家一調查他的食譜,發(fā)現(xiàn)中午一個大雞腿,晚上再來一個大雞腿,就這么吃,天天如此。
這正是胡教授所說的典型“垃圾吃法”。本該少吃、搭配著吃的,卻大量攝入,由此損害了健康,導致“病從口入”,長期以來就引發(fā)了人們對所謂“垃圾食品”的誤解和偏見。
西式快餐中的炸薯條、炸雞翅,中式早點中的油條油餅,以及糖果、巧克力、羊肉串、麻辣燙、方便面、速凍水餃等等,一向被列為垃圾食品的,竟有十大類之多。
胡教授說,這世界上只有不合格食品,食品本身不存在“垃圾”問題——也就是說,不是“食品垃圾”,而是“吃法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