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燕
摘要以孟子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在政治文化中最具進步性的永恒主題,其民本思想不僅傳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又為后世民本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制民之產(chǎn)”、“省刑薄賦”等基本理念,對我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產(chǎn)生了深刻的啟迪。
關(guān)鍵詞孟子民本思想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241-02
春秋以來,諸侯爭霸,戰(zhàn)爭頻繁,中國社會從此步入一個漫長的分裂動蕩時期。但恰恰是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正是各國變法運動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史記》描寫當(dāng)時的情況說:“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成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而朝齊?!薄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犯鲊ㄟ^變法運動,建立了適應(yīng)地主階級需要的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制度。孟子的民本思想就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應(yīng)運而生了。他到各諸侯國游說,強調(diào)以民為本,施仁政于天下。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性善論
孔子說人“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論語·陽貨》但對于人性的善惡問題,孔子并沒有明確的表達。孟子在這一思想基礎(chǔ)之上指出人性本善,其理由是人皆有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者,猶其有四體也?!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也就是說仁、義、禮、智者四端,人生下來就有的,并且是“凡同類者,舉相似也”?!睹献印じ孀由稀肥ト酥w亦人之體,圣人與我同類,耳目口鼻之欲相同,理義之悅心也是相同的。因此,“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是凡人還是圣人生下來的時候,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人心之“四端”為人性所固有,“非由外鑠,性善及由此而來的“四端”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孟子·離婁下》的根本。孟子以此為出發(fā)點,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命題。孟子認(rèn)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的這一提法充分說明了仁政的實質(zhì)。所謂行仁政,通俗地說就是實行同情人民、愛護人民之政。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一)民貴君輕
“民本”一詞來源于《尚書·五子之歌》,所謂以民為本,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社會的根本;民眾生活穩(wěn)定了,國家才能安寧。因此,孟子首先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輝煌命題。
孟子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民貴君輕說,不是說人民比君主還要尊貴,而是說民心的向背可以決定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合稱指國家)即國家政權(quán)的安危,因此統(tǒng)治者要把本身利害放在這一前提下來考慮。人民對于天子和諸侯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子雖然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他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作天子。那么,如何得到民心呢?孟子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問題:“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睹献印るx婁上》夏桀,商紂之所以會失去天下,是因為他們是有名的暴君,不懂得愛護百姓,以致失去人民,失去人民就失去民心。而得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則在于得民心。于是他進一步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的名言,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認(rèn)為君者必須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真正得天下。
(二)制民之產(chǎn)
孟子認(rèn)為衣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需要。首先應(yīng)解決人民的“養(yǎng)生病死“——基本生活保障問題。人民有了固定的產(chǎn)業(yè),生活有了保障,才會心安,社會才會安定。如果人民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就不會有堅定的道德觀念,就會做出奢侈放蕩、違法亂紀(jì)的事情,以至于犯罪,這樣,社會就不會安定。因此,賢明的君主要“制民之產(chǎn)”,就是要給人民一定的產(chǎn)業(yè),使他們能夠做到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可以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會餓死。以上的意思,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為也?”《孟子·騰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因為有了恒產(chǎn)“民”才會安居樂業(yè),孟子以井田制為基礎(chǔ),描繪出一幅理想化的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模式:“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人民有了物質(zhì)上的“恒產(chǎn)”,才可能具有精神上堅定的道德信念的“恒心”。切實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以便“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根本所在。
(三)省刑薄賦
孟子反對單純依靠刑法去治理國家,主張“罪人不孥”,“省刑罰”,這與孔子“寬則得眾”思想是一脈相承,是爭取民心的重要措施。孟子認(rèn)為減輕刑罰,少收賦稅,讓百姓有時間深耕細作,過上富裕的日子,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使國力增強。他說:“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饑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睹献印す珜O丑上》如果這樣,“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就會“無敵于天下”?!睹献印す珜O丑上》他說:“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這三種賦稅只能“用其一”,“緩其二”,不再同時“用其二”,更不能“用其三”,竭澤而漁,否則就會餓死人,“父子離”?!睹献印けM心下》
(四)與民同樂
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多次提到國君應(yīng)與民同樂的仁民愛民思想。他在《梁惠王下》中說:“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币馑季褪?國王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已的快樂,百姓也會以國王的快樂為自已的快樂;同樣國王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已的憂愁,百姓也會以國王的憂愁為自已的憂愁。與天下人同憂同樂,君主才能與人民心意相通,君主才能與人民休戚與共。只(下轉(zhuǎn)第253頁)(上接第241頁)有這樣,統(tǒng)治者才能治理好國家,孟子“憂樂天下”、“與民同樂”的民本主張是一種進步的歷史觀,體現(xiàn)了孟子強烈的歷史責(zé)任感。
(五)尊賢使能
要治理好國家,必須有善于治國的賢才能士。實行仁政,單靠君主一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倚仗一班能對實現(xiàn)仁政起關(guān)鍵作用、有關(guān)鍵影響的士人——“君子”。“無君子莫治野人”。《孟子·騰文公上》當(dāng)齊宣王問孟子如何選拔人才時,孟子有一段精到的問答,他說:“國君進賢,如不得己,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薄睹献印ち夯萃跸隆愤@段話包含選賢舉能的兩個原則:一是要把卑賤者提拔到尊貴者之上,把疏遠者提拔到親近者之上,使選賢舉能跳出貴戚親近者的圈子。二是要傾聽國人的舉薦,不輕信左右、親貴。雖然國人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不能完全代表民,但這兩項選官原則,卻都為卑賤者提供了參政的權(quán)利。如果一個國君能做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有才能賢德之士皆“愿立于其朝”。這樣,就會治國有方,百姓擁護,國家就會日益強盛安定,天下無敵。
三、和諧社會:孟子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超越
雖然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為了維護當(dāng)時的封建統(tǒng)治,是為了讓封建君王稱王天下,但他的“利民思想”和“和諧理念”這種思想在那個時代來說無疑是進步的,是一種合理的可取的精華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對今天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啟示: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有利于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事事走群眾路線,時時為群眾謀利益,把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孟子的“制民之產(chǎn)”思想指出,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千頭萬緒,但首先要抓好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更有利于落實黨的富民政策,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達到富民惠民的目的;孟子的“省刑薄賦”指出,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農(nóng)民問題,而其中以農(nóng)民負擔(dān)過重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應(yīng)該象孟子說的那樣,“取于民有制”,只“用其一”,“緩其二”,堅決取締亂攤派、亂收費之類的不合理負擔(dān),堅決反對竭澤而漁。這樣,才有利于我們貫徹黨在農(nóng)村的政策,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dān),有利于農(nóng)民問題的根本解決,鞏固工農(nóng)聯(lián)盟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孟子的“與民同樂”指出,要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黨要始終堅持“三個代表”,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這里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孟子的“尊賢使能”思想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人才機制,杜絕腐敗,選好管好干部,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
孟子是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他的立場觀點受當(dāng)時歷史條件和階級的局限。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條件和境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就必須要融入這一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因為兩千多年前孕育的“和諧”理念的萌芽一直在生生不息的生長,我們應(yīng)該取其精華,不斷的與時俱進,從而豐富發(fā)展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理念,只有這樣才符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