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曼娜
摘要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的出臺,對干股型受賄的懲治力度也不斷加強,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將探討如何在反貪偵查過程中對干股受賄案中的一些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處理。
關鍵詞干股受賄偵查
中圖分類號:D9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109-01
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受賄犯罪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受賄手段不斷翻新,更具隱蔽性、復雜性,這給反貪部門的偵查活動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皟筛摺睘榱思哟髮噱X交易腐敗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教育、警示國家工作人員嚴格自律,制定了《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規(guī)定了10種新類型的受賄刑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具體意見。但由于現(xiàn)實情況的復雜、犯罪證據(jù)的收集困難,對這些受賄犯罪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統(tǒng)一認識和處理。
一、對干股的認識
關于干股,《意見》中是這樣定義的:干股是指未出資而獲得的股份。也就是說,干股是指在公司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或者存續(xù)過程中,公司的設立人或者股東依照協(xié)議無償贈予非股東的第三人的股份。該種股份就是干股,持有這種股份的人叫做干股股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干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干股是股份的一種。二是干股是協(xié)議取得,而非出資取得。三是干股具有贈與的性質(zhì)。四是干股的地位要受到無償贈予協(xié)議的制約。
二、對干股受賄罪的認識
《意見》中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收受請托人提供的干股的,以受賄論處。從犯罪構成要件上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第一,由于干股受賄本質(zhì)上仍是受賄罪的一種形式,因此,本罪侵犯的客體仍是復雜客體。其中,主要客體是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的正常管理活動。第二,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收受請托人提供的股份的行為。具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的行為、有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的承諾或者為請托人謀取利益的具體行為、收受干股的行為。第三,本罪在主觀方面是由故意構成,只有行為人是出于故意所實施的受賄干股行為才構成受賄罪,過失行為不構成本罪。第四,干股型受賄侵犯的客體是黨或者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廉潔性。
三、干股受賄案偵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反貪部門在偵查干股受賄案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筆者覺得有必要加以探討,便于在實際工作中操作。
(一)股份未實際轉讓時認定受賄數(shù)額
《意見》中規(guī)定,股份未實際轉讓,以股份分紅名義獲取利益的,實際獲利數(shù)額應當認定為受賄數(shù)額。這里股份未實際轉讓的情形,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種:1.公司企業(yè)的負責人口頭承諾送干股給國家工作人員,沒有進行登記轉讓行為,或者雖然進行了形式上的登記,但由于行賄方的控制,不可能進行市場流通或內(nèi)部再轉讓。2.非公司的企業(yè),如個人獨資企業(yè)或個體經(jīng)營者、合伙企業(yè)等,由于它們的股份額的單一性或出資人的相對確定性和固定性等原因,而很少實際轉讓。因此,反貪部門在偵查過程就一定要認清這兩種情況。在這兩種情形下的股份實際上未真正轉讓給受賄人,受賄人是通過“分紅”獲得利益。對于此種借股份轉讓之名,行受賄之實的情況,應以實際獲利數(shù)額確定受賄數(shù)額。
(二)干股股份與紅利數(shù)額差別懸殊
反貪部門在干股受賄案的偵查過程中,在有些情形下,國家工作人員登記或者實際受讓的股份數(shù)量相對較小,但是從請托人處分取的紅利數(shù)額卻相當之大。比如,某服裝公司轉讓給某國家工作人員干股,其轉讓的股份價值為4萬元,每年支付紅利6萬元,國家工作人員3年共收取紅利達18萬元。如果機械地適用《意見》,只能將股份價值計入受賄數(shù)額,排除了紅利數(shù)額,那么就會造成國家工作人員實施受賄犯罪的實際收益與其所受的刑罰嚴重不對等的情形,這顯然與罪刑相適原則是不相符合的。
筆者認為,在國家工作人員實際受讓的股份數(shù)額與分取紅利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除了應當按照股份價值計算干股受賄數(shù)額之外,反貪偵查部門應當根據(jù)公司年度利潤與干股在公司股份所占比例分取的紅利,進行比較,從而在紅利中辨別出具有孳息性質(zhì)的部分與具有獨立賄賂性質(zhì)的部分,超出比例收取的“紅利”,雖具紅利之名,卻有賄賂之實,不能混同于受賄孳息,應當與股份價值一并計入犯罪數(shù)額。
(三)在公司擴股過程中接受干股的認定問題
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增長型公司會通過擴股方式來擴展公司規(guī)模。比如,反貪部門偵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某市建設局公務員王某實際向某建筑公司投入10萬元自有資金,該建筑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200萬元,A即取得5%的股權,每年收取紅利3萬元。后該建筑公司擴股,總股本增至1000萬股。國家工作人員王某的股份價值按比例增長為50萬元,每年收取紅利15萬元。但是,王某對實際增加的40萬元股份價值并沒有實際出資。那么在反貪部門偵查的過程中是否應將該項干股計入受賄數(shù)額?以及分取的紅利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國家工作人員作為公司股東,在公司擴股過程中接受干股的,應當根據(jù)擴股性質(zhì)判定受賄數(shù)額。如果屬于資本公積金轉增擴股的情形,則公司股東無須按照股權比例增加出資,王某獲取增加部分的股份價值由公司資本公積金派生而來,本質(zhì)上是公司在擴股前未向股東分配的利潤積累,多收取的12萬元紅利亦是股東投資公司后合法利益,不能將之計入受賄數(shù)額。如果是屬于增資擴股的性質(zhì),則所有公司股東應當根據(jù)其股權比例增加出資,該案中王某沒有出資卻實際獲取增加部分的股份價值,屬于干股受賄,應將40萬元股份價值計入受賄犯罪數(shù)額,多收取的12萬元紅利屬于受賄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