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前
摘要紫杉醇是存在于紅豆杉樹中的一種化學物質,其獨特的抗癌療效日益被人們重視,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的抗癌藥三大成就之一。介紹了紫杉醇的抗癌機理及獲取紫杉醇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紫杉醇抗癌機理紅豆杉
中圖分類號Q-49
文獻標識碼E
1963年美國化學家瓦尼和沃爾首次從一種生長在美國西部大森林中的太平洋杉的樹皮和木材中分離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篩選實驗中,瓦尼和沃爾發(fā)現(xiàn)紫杉醇粗提物對離體培養(yǎng)的鼠腫瘤細胞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并開始分離這種活性成份。由于該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極低,直到1971年,他們才同杜克大學的化學教授姆克法爾合作,通過X射線分析確定了該活性成份的化學結構。
1人類對紫杉醇抗癌作用的認識
紫杉醇主要是一種四環(huán)二萜化合物,呈白色粉末狀,易溶于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
1979年,愛爾伯特愛因斯坦醫(yī)學院的蘇珊郝蔚芝報道了紫杉醇獨特的活性作用機理,這使它進入成為一類新的腫瘤化療藥的雛形階段。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報道了紫杉醇對晚期卵巢癌的驚人療效,并被1989年的國內醫(yī)藥學年鑒收錄。
也在1979年,施貴寶公司被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指定為合作伙伴,共同對紫杉醇進行開發(fā),目的是使其能進行產業(yè)化生產。
1991年,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主任Broder博士斷言在未來15年,紫杉醇將成為國際最主要的抗癌藥物。
1992年12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正式批準紫杉醇作為治,療晚期卵巢癌的新抗癌藥物。
紫杉醇作為一種高效、低毒、廣譜、活性強、作用機制獨特的抗癌天然藥物,尤其是對子宮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療效,也可用于治療肺癌、食管癌、生殖組織腫瘤、子宮內膜癌、淋巴瘤、膀胱癌等。它的問世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的抗癌藥三大成就之一。
2紫杉醇的抗癌機理
微管是真核細胞的一種組成成分,與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密切相關。微管主要成分是微管蛋白,分為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兩種。β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彼此間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故常以二聚體的形式存在,是構成微管的亞單位。在適宜的條件下,只要二聚體達到一定的濃度,就可以自我組裝成微管。細胞中的微管裝配所需要的微管蛋白來自細胞質中的微管蛋白庫,而原有的微管解聚又是細胞質微管蛋白庫中的微管蛋白二聚體的重要來源,可隨時被用來裝配紡錘體等微管。
紫杉醇是一種高效細胞毒素,與已上市的其他化學合成抗腫瘤劑或植物抗癌藥相比,具有獨特的抗癌機理。紫杉醇能結合到腫瘤細胞的微管的特定部位上,防止細胞中原有的微管解聚,使微管穩(wěn)定,細胞內積累大量的微管。這樣,腫瘤細胞微管蛋白庫中的微管蛋白二聚體含量達不到一定濃度,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時就不能由微管蛋白迅速重新裝配形成紡錘體微管,抑制了細胞分裂和增殖,使癌細胞停止在G2和M期,直到死亡,從而阻止癌細胞的生長,進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3獲取紫杉醇的方法
3.1從天然紅豆杉植物中提取
紅豆杉屬植物共11種,在亞洲,中國、緬甸、印尼等國擁有的野生紅豆杉較多。我國有4種及1種變種,它們分別是云南紅豆杉、西藏紅豆杉(又名喜馬拉雅紅豆杉)、中國紅豆杉、東北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又名美麗紅豆杉)。自然界中的紫杉醇主要存在于紅豆杉樹的全身,而樹皮的含量最高,達萬分之一左右。并不是所有品種的紅豆杉均含有紫杉醇,而且不同種類紅豆杉的紫杉醇含量多少的差別非常明顯。經權威部門鑒定和相關報道,中國境內的紅豆杉都具有一定含量的紫杉醇,其中東北紅豆杉和南方紅豆杉紫杉醇的含量較高,尤其是生長環(huán)境特殊的東北紅豆杉中紫杉醇含量最高可達萬分之三。
紫杉醇在不同植物來源以及植物體的不同部位的含量與提取分離有著直接關系。有人對東北紅豆杉幼苗以及成樹的不同部位中的紫杉醇含量作了分析,結果表明,成樹紫杉醇的含量高低依次為:樹皮>樹葉>樹根>樹干>種子。
紅豆杉植物樣品經過預處理,再用有機溶劑提取,然后用液一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CO2超臨界液體萃取法等方法進行萃取,再經過柱層析法、薄層色譜法、沉淀法、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法、膜分離法、樹脂吸附分離法、高速逆流色譜法、化學反應法、藥理作用靶點法等進行分離純化。
3.2化學合成
紫杉醇的化學合成又分為全合成和半合成。毫頓及其同事成功地構建了紫杉醇骨架,首次合成天然紫杉烷類化合物Taxusin,以BaccatinⅢ衍生物為原料半合成紫杉醇,該法已被BMS公司用于工業(yè)化生產紫杉醇。R.A.Holton所采用的紫杉醇全合成路線以細致為特色,其特點是步驟少,收率高,以價廉易得的樟腦為起始原料進行了線性合成,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經歷約10年時間對紫杉醇分子構象與反應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對多種化學合成方法的改進和發(fā)展。
半合成法指的是經過某些化學反應將紅豆杉屬植物中所含的紫杉醇類似物轉化為紫杉醇。這些前體包括10-脫酰基巴卡?、?、巴卡丁Ⅲ(10-DAB)、10-脫?;仙即?、10-脫?;馍紝帀A、7-戊醛基-10-脫酰基紫杉醇等。20世紀90年代研發(fā)的以巴卡丁Ⅲ(簡稱10-DAB)制造紫杉醇的主要成分C47H51NOl4的半合成法就是比較成熟的一種方法。10-DAB取自歐洲大陸常見的歐洲紫杉的葉子及小樹枝,其含量可達0.1%,其分離過程并不會對樹林造成重大傷害。由于針葉再生很容易,紫杉醇半合成可有較豐富的原料。但是,半合成法的制造過程非常復雜,需要11道化學轉換、7道分離步驟、使用13種溶劑、13種有機試劑及其他物質才能完成。而且這種方法仍然要采用天然植物的葉子和樹枝,多少會對植物產生一定的破壞。
3.3真菌發(fā)酵生產紫杉醇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大學的化學家安杰拉·霍夫曼和她的同事最早發(fā)現(xiàn)生長在榛樹上的真菌也可合成紫杉醇。
1991年,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家Gary Strobel和化學家安德里亞·斯帶爾勒檢驗了從20多個樣點的25棵大樹上分離出的200多個微生物,結果有一種真菌具有合成紫杉醇的能力,把該菌放在合成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該菌合成紫杉醇能力十分穩(wěn)定,經鑒定是一個新物種,他們把該菌命名為安德列亞菌。目前該菌合成紫杉醇的能力只有24~50ng/L,科學家正努力優(yōu)化其發(fā)酵條件,并通過誘變和基因工程技術全面提高其紫杉醇生產能力。盡管其產率很低,但由于真菌的基因操作比植物容易得多,因而有可能通過傳統(tǒng)的方法和基因工程的方法來增加紫杉醇在真菌中的產量。
另據(jù)報道,我國西安一枝劉制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從中國紅豆杉樹皮中分離出一種真菌,對其重組誘變,通過菌種優(yōu)化培養(yǎng),紫杉醇和BaccatinⅢ在培養(yǎng)液中的濃度均達到2×10-3g/L,有望實現(xiàn)產業(yè)化。
3.4植物細胞工程培養(yǎng)法
近年來美國百時美一施貴寶公司進一步研發(fā)出利用最新植物細胞工程培養(yǎng)生產紫杉醇技術:培養(yǎng)特定的紫杉細胞愈傷組織,直接萃取其中的紫杉醇,經純化與結晶分離而成。它的優(yōu)點是植物細胞可以大量培養(yǎng)。在工廠里用大的培養(yǎng)罐培養(yǎng)紅豆杉樹細胞,工業(yè)化規(guī)模生產紫杉醇,這種生產方式不受氣候、溫度、地理條件的限制,解決了藥物來源問題。據(jù)估計,在我國紅豆杉僅有100萬株左右,而如果用直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治療一個病人需要6棵百年樹齡的紅豆杉。由于全世界的紅豆杉資源非常有限,植物細胞工程培養(yǎng)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不但解決了紫杉醇來源問題,而且能大大降低紫杉醇的生產成本,澤惠廣大低收入癌癥患者。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紅豆杉培養(yǎng)細胞中紫杉醇產量通常都不高,即使是偶爾報道獲得較高的產量也都存在產量不穩(wěn)定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們對紫杉醇生物合成的部位、途徑及其調控機制還不甚清楚,特別是對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步驟及其調控機制了解不多所致。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提高細胞中紫杉醇含量也是一條誘人的途徑,但是同樣是由于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具體途徑不甚清楚,加之紫杉醇的合成可能需要多個基因(或一組基因)參與,所以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韓貽仁,分子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10-214,339—340。
[2]包怡紅,王軍,紫杉醇抗癌機理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04,(1):62—64。
[3]王正平,天然抗癌藥物——紫杉醇[J],應用科技,2004,31(1):56—58。
[4]趙凱,周東坡,抗癌藥物紫杉醇的提取與分離純化技術[J],生物技術通訊,2004,15(3):309—312。
[5]陳巧鴻,王鋒鵬,抗癌藥物紫杉醇的全合成——Holton合成紫杉醇路線的剖析[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1,13(3):88—95。
[6]劉本葉,葉和春等,抗癌新藥紫杉醇的研究概況[J],植物學通報,1995,12(3):8-14。
[7]貢長生,張克立,綠色化學化工實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208—211。
[8]杜燦屏等,21世紀有機化學發(fā)展戰(zhàn)略[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