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許勝
摘要:當前農村“谷賤傷農”的現象普遍存在,通俗地說就是農民增產了,卻不能增收。導致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傷害,以至于一些農田荒費。雖然國家也曾制定一系列措施,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現象。運用經濟學原理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作出解釋,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谷賤傷農”;需求;供給;均衡價格
中圖分類號:D422·7;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1-0027-03
曾幾何時,農村土地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吃“大鍋飯”的現象就被徹底打破了,土地政策30年不變更讓農民兄弟吃了顆定心丸。從那時起,農民種糧積極性就得到了質的提高。農村也快速的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農業(yè)科技化的發(fā)展,農業(yè)技術的普及與提高,農民的日子更是一天天的紅火起來。但是近年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農村卻出現農田荒蕪,無人耕作的現象。原因是土地畝產雖然提高了,農民總收入卻并沒有得到增長,從而嚴重影響了種糧積極性。
下面我們從糧食的需求和供給的變化來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如圖1。
根據需求——供給分析,當糧食的產量是Q1時,整個糧食供給為S1,需求為D1,此時糧食均衡價格是P1,農民的收益為80單位。
當糧食產量增加Q2時,整個糧食的供給就上升了到了S2。而恩格爾系數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當家庭個人收入增加時,食物開支在人們的需求增長中的比例總是有限的,所以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增長卻很小,假定為D2,此時糧食均衡價格是P2,農民的收益為56單位。很明顯農民增產了,糧價下降了,農民總收益卻減少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自然會受到傷害。
為此,世界上許多政府對農產品規(guī)定“支持價格”(或稱“保護價格”)。例如近幾十年來,美國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很快,產量大幅增長,但是農產品的需求卻增長很慢,結果造成農產品市場價格的下跌,政府為了保障農場主的合法收益,經常為有些谷物規(guī)定最低限度的“支持價格”。我國也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格制度,以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防止在糧價波動時“糧賤傷農”,如圖2。
假定某種谷物在正常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曲線為S,需求曲線為D,均衡點為K,均衡價格為OH,均衡交易量為ON。
當各種物價上漲時,政府認為按均衡價格定價太低,應當規(guī)定最低價格,假定為OI。這樣,就會刺激供給量增加到OL,抑制需求量到OR。供給量大于需求量的部分為RL,以至于如果規(guī)定最低價格為OI,就會造成農產品過剩,過剩量為RL。這樣也會導致農民不再積極種糧。
所以,制定保護價格不是上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惟有同時快速擴大糧食需求,才可以讓農民增產增收。
然而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必定是有限的。那么怎樣才能快速擴大對糧食的需求呢?除非糧食能用作它用,用于深加工。因此必須要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步伐,使糧食轉化為相關產品,只有這樣才能使糧食的需求迅速擴大,價格得到提高,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所以,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業(yè)產業(yè)化十分重要。然而在當前,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步伐還未能迅速跟上。國家為了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做出了相關的補救措施,如取消農業(yè)稅以及直接對農民進行糧食補貼等,其意義重大。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取消農業(yè)稅及直接對農民進行糧食補貼可以降低“糧賤傷農”的程度,保護農民利益;但是從長遠看這還不是上策,因為糧食的需求與供給增加對農民總收益的影響,要取決于需求和供給兩者的變化幅度。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為農村應該迫切做好如下工作:
(1)加快糧食等農產品產業(yè)化發(fā)展,延長糧食產業(yè)鏈,提高糧食附加值,重點抓好對糧食進行深加工。針對我國在農產品產量遙遙領先,而農產品加工卻遠遠落后的現狀,著手解決我國農產品加工存在的諸如初級加工產品多,適宜品種少,質量標準低等問題。要發(fā)揮龍頭企業(yè)的作用,拉長加粗農產品加工產業(yè)鏈條。引進加工品種,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化的發(fā)展。據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qū)在這方面已經先行一步,如吉林省目前年加工玉米能力已突破200億斤。玉米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拉動了糧食生產,實現了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據統(tǒng)計,2005年,吉林省玉米平均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0.05元/斤左右;2006年,玉米平均價格較上年同期又上漲了0.15元/斤左右,僅兩年的時間,玉米價格上漲了0.20元/斤。玉米價格每上漲1分錢,全省農民每年就增收3.8億元,上漲2角錢,就是76億元。在玉米加工轉化不斷升級的刺激下,該省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相對玉米而言,由于水稻用途單一,產業(yè)鏈條較短,轉化渠道過窄,一旦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或受交通運輸等因素影響,就容易形成階段性積壓,影響農民的收入。因此加快這方面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更為迫切。
(2)由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限制某些農產品的產量。對農業(yè)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既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對我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的數量問題雖已基本得到解決,但結構矛盾比較突出,農業(yè)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相適應,部分農產品供給過剩。因此,有針對性地對農業(yè)產業(yè)結構進行調整,改變過去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tǒng)種植模式,進行多品種、高質量、低投入的農產品生產,以實現種植業(yè)、林果業(yè)、養(yǎng)殖業(yè)、水產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3)加強科學研究工作,擴大農產品的用途。只有糧食作物用途的拓寬,工業(yè)用糧大幅上漲導致糧食需求的大幅上升,才可以徹底改變糧食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使農民增產增收;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才會從根本上提高,從而得到更多的實惠。
(4)由政府收購,儲存起來供出口或將來使用。調節(jié)糧食供給和需求發(fā)展的均衡,實現增產增收,避免“谷賤傷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