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摘 要]現代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城市人口增多,犯罪案件也漸趨增多,但因社會防衛(wèi)力量加強,單個人進行犯罪行為困難,全體犯罪在整個刑事案件中的比重也因此有所上升,并不斷產生新的特點。刑事司法界和犯罪學界對群體犯罪問題越來越重視。
[關鍵詞]群體 群體犯罪 犯罪心理
一、群體犯罪概述
(一)群體犯罪的概念
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是指“一群人在同一目標的只因和同一規(guī)范的約束之下,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協(xié)同活動的一個組合?!盵4]在群體的基礎上,我們來把握群體犯罪的概念,有如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是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其次,單獨的犯罪主體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或影響;再次,參加者在從事可能導致犯罪結果的某一行為的態(tài)度或意識方面存在一致或暫時一致;群體犯罪中的犯罪結果,是由兩人以上的合力導致的。這其中包括事前或事中有通謀的實質意義上的合力,也包括只存在互動關系,不具有通謀的形式意義上的合力??傊?參加者各自的行為所產生的合力最終導致了一個犯罪結果,在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5]這里得出的群體犯罪的概念為多個犯罪個體,通過互動影響,在行為態(tài)度一致或暫時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其分別或聯(lián)合實施的行為,共同導致了同一犯罪結果的過程。
(二)群體犯罪類型
按照不同標準,群體犯罪可作以下分類:(1)以群體的組織形態(tài)分--共同犯罪、有組織犯罪、團伙犯罪、集群犯罪。(2)以群體成員間心理接觸分--事先有通謀、事先無通謀、無通謀,但有共同越軌行為的群體犯罪。(3)以犯罪惡性程度分--危害國家安全、重大惡性案件、一般刑事案件。
二、群體犯罪心理概述
(一)群體犯罪心理概念
群體犯罪心理是指犯罪群體或落后群體,副文化群體中個人的與群體的意向、動機和目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適合于犯罪的共同心理傾向。群體犯罪心理的產生,離不開群體中具體個人的犯罪心理,但又不是幾個犯罪主體犯罪心理的簡單相加,而是群體成員之間、個體成員與群體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因而對群體犯罪心理的描述,不可能像個體犯罪心理那樣精確。
(二)群體犯罪心理的特征
要了解一個事物,就要了解這一事物區(qū)別與他物的特別顯著的標志,所以說僅僅了解犯罪心理的概念是不夠的,要看到其與其他犯罪心理的區(qū)別所在。我們對這一概念可從三方面來理解(1)群體犯罪心理是一種共同心理傾向。群體犯罪心理能夠實現最終的統(tǒng)一是由于,參加者在相同刺激的作用下,認知、需要、目的、反應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或相似,其次,群體距離和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助關系,使群體中彌散著一種為個體所喜好的情感氛圍,這種氛圍的存在,可以使群體成員出現心理反應的類化,導致犯罪目的的趨同。[6]由此遂構成了群體犯罪心理的基礎。(2)群體犯罪心理的核心是同一的犯罪目的。群體犯罪中盡管各個犯罪人在犯罪動機的內容上不僅相同,但在犯罪目的上卻具有同一性。為了實現同一個犯罪目的,使不同的個體組織起來形成犯罪群體,并驅使群體成員共同實施犯罪行為。當然,如此也不能排除群體中各個成員犯罪時分工的不同。(3)群體犯罪心理是個體犯罪心理的集中反映。
三、群體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群體犯罪心理的動力因素
犯罪群體形成,群體成員會尋找機會或創(chuàng)造條件實施共同犯罪。究其心理動力有如下:(1)群屬意識和群體壓力下的從眾行為。群屬意識也就是個人自愿按照群體的意志行動的意識。群屬意識一經形成,一方面使群體凝聚力增強,認識更加統(tǒng)一,使成員在心理上難以違抗,從而使每個成員將自己的意識溶解在群體意識中,把群體意識當作自己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并在群體意識的支配下實施群體犯罪;另一方面,使群體成員降低或喪失原有的理智,排斥與群體意識相矛盾的觀念和認識,在行動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以致共同實施犯罪活動,并在群體成員的感染和支持下變得膽大妄為。(2)情緒的交感效應。群體犯罪中,情緒的交感效應是指通過情緒的傳遞和相互感染、相互影響,使犯罪群體成員之間的犯罪心理傾向有著一種相互強化的作用,從而使犯罪人所不能施行的犯罪行為。情緒的交感效應,既可以激發(fā)尚未形成犯罪動機的人的犯罪沖動,又可以惡化已有犯罪動機的人的犯罪心理,同時,還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相互傳遞,使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趨于一致,從而大大增強群體犯罪的社會危害性。(3)暗示和模仿。所謂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人的思想、行為、表情等方式進行。所謂模仿是指有意或無意仿效他人的行動,使自我的行動與被仿效對象的行動相一致的心理趨勢。當群體成員出現新的犯罪行為,其他成員也會競相模仿,從而加重群體犯罪的危害。(4)罪責擴散感。罪責擴散感是指犯罪人在群體犯罪時產生罪責推諉,自我罪責感減輕的心理感受。犯罪群體成員在共同實施犯罪時,往往認為自己的行為隱藏在群體中,容易逃避懲罰,即使受罰,由于犯罪后果是由大家共同造成的,因而責任也應由大家分擔,自己不必承擔全部責任。這種心理往往會使群體成員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在良心上減緩罪責感和恐懼感,從而使他們在作案時顧慮減少,不計后果。
(二)群體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
群體犯罪心理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犯意表達。犯意表達是指個體通過一定的方式把犯意向他人表露的過程。通過犯意表達,使他們相互了解有無從事某一犯罪行為的意向。這是組成犯罪群體的試探性步驟。犯意表達是一種信息輸出過程,屬于沒有外化為犯罪行為的思想性行為。(2)犯意交流。犯意交流是指不同個體的犯罪意向相互影響和犯罪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的過程。它是群體犯罪心理形成的前奏。可以說,沒有犯意交流,就很難達成共同犯罪故意。[7](3)犯意溝通。犯意溝通是指不同個體之間,對共同實施某一犯罪行為所表示出的共同態(tài)度和產生的心理通融。它是在犯罪表達和交流的基礎上,雙方或多方對某一犯意的共同認識和理解。犯意溝通是組成犯罪群體和形成群體犯罪心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4)犯罪決策。犯罪決策是指對如何實施群體犯罪作出選擇和決定的過程。犯罪決策的確立,是協(xié)調不同動機、愿望及內部矛盾的結果。它是群體犯罪心理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群體犯罪心理形成的標志。
事實上,群體犯罪心理成因與特征表現不止于以上本文多列舉的幾種,群體犯罪中各成員根據自身在群體犯罪的角色分工所表現的心理特征也各有不同,這里本文對群體犯罪僅僅是作出了淺略概括的分析探討。
參考文獻
[1]羅大華主編:《犯罪心理學》(修訂四版),中國政法法學出版社,2007年2月修訂四版
[2]張保平 李世虎編著:《犯罪心理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四版
[3]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0頁
[5]羅大華主編:《犯罪心理學》(修訂四版),中國政法法學出版社,2007年2月修訂四版,第277頁
[6]張保平 李世虎編著:《犯罪心理學》(第四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四版,第241頁
[7]宋小明,群體犯罪心理研究,政法學刊,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