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宗
[摘 要]現有擴大農民消費的措施很難真正刺激農民消費,農民收入水平低是影響農民消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擴大農民消費必須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工夫。
[關鍵詞]擴大消費 農民消費不足 農民收入
在擴大出口很難見效的情況下,理論界和各級政府都把目光瞄在了擴大投資和擴大消費上,尤其是盯在擴大農民消費上。在擴大農民消費上,各級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搞了以財政補貼為推動的“家電下鄉(xiāng)”活動等。但是,農村消費能否刺激起來,或者說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起來,有哪些因素影響農民的消費,現有擴大農村消費的措施到底有多大成效等問題,都值得深入分析。
一、擴大農民消費現有措施的成效分析
為了擴大農民消費,各級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以財政補貼為推動的“家電下鄉(xiāng)”活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措施。從2007年12月起商務部和財政部在山東、河南、四川及青島三省一市進行了“家電下鄉(xiāng)”試點,對農民購買電視、冰箱、手機3類產品給予銷售價格13%的財政補貼。2008年12月起試點地區(qū)擴大為14個省(市、自治區(qū))及計劃單列市,洗衣機被增列為補貼產品。目前下鄉(xiāng)補貼產品已擴大為10類,摩托車、汽車也名列其中?!凹译娤锣l(xiāng)”活動對刺激農民消費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據商務部的統計,2008年3月份,“家電下鄉(xiāng)”產品實現銷售數量148.5萬臺、銷售額22.4億元,分別比2008年2月份增長70%和72%,2008年全年僅財政補貼資金就達到104億元。2009年2月份以來,全國各類“家電下鄉(xiāng)”產品日均銷售總量30844臺,銷售額達4607萬元,因此從統計調查數據來看,通過“家電下鄉(xiāng)”等措施,對擴大農民消費發(fā)揮了較大作用。但客觀分析后,不難發(fā)現“家電下鄉(xiāng)”的成效遠沒有預期的那么理想。
首先,從“家電下鄉(xiāng)”產品的銷售增長來看,實際效果沒有表面數字顯現的這么明顯。根據有關部門及地區(qū)的統計數字,“家電下鄉(xiāng)”產品銷售在很多地區(qū)確實有顯著增長,尤其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種增長顯得特別明顯。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為了有效實施“家電下鄉(xiāng)”,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組織領導工作,一些地區(qū)甚至對“家電下鄉(xiāng)”組織工作進行檢查、考核、評比。因此可以說“家電下鄉(xiāng)”產品銷售的顯著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許多地區(qū)政府部門通過“堅持不懈”的檢查、考核、評比“壓”出來的,顯然這種“壓”出來的增長很難長久維持。
其次,從農民購買行為來看,家電補貼真正刺激的是那些“原本要買”或“可買可不買”的農民的消費,而大多數沒有購買能力的農民仍然難以承受13%補貼后剩余87%的購買支出,這些農民的消費很難刺激出來。即使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農民,對于汽車、摩托車等大額消費品,13%的補貼仍不足以刺激其對該類產品的消費。以價格4000元左右的摩托車為例,扣除13%即500元左右的補貼后,農民仍需要支出3500元左右,而且10%的購置稅、3%左右的消費稅恰好抵消了13%的補貼,所以很難調動原本沒有購買意愿農民的購買積極性。
再次,從“家電下鄉(xiāng)”補貼的獲得來看,農民購買家電后,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持購買發(fā)票、身份證、戶口薄等到戶口所在鄉(xiāng)鎮(zhèn)財政部門申報補貼,經鄉(xiāng)鎮(zhèn)財政部門審核和縣級財政部門確認后,才能得到補貼,如果碰到相關工作人員不負責或者某些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農民要往返幾趟才能拿到補貼。很顯然,農民要獲得補貼需承擔一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甚至要承擔較高的成本,在一些地區(qū)已經出現了部分農民怕麻煩或不愿意承擔較高的成本而放棄獲得補貼的現象,盡管只是個別現象,但也已經說明問題了。不難看出,過于繁瑣的補貼獲得手續(xù)弱化了“家電下鄉(xiāng)”對擴大農村消費的促進作用。
因此,在現有政策措施下,尤其是把“家電下鄉(xiāng)”作為擴大農民消費的主要措施下,農民消費很難真正刺激起來,效果很難明顯。
二、影響農民消費的因素分析
把擴大消費的重點瞄在擴大農民消費上,無疑是正確的,因為長期以來,農民消費確實明顯不足,如2008年農民消費額只占全國消費總額的32%。但是,農民消費為什么長期不足呢?我們可以羅列出一系列原因,如農民收入水平低、消費觀念傳統、農村消費環(huán)境差、消費品供給結構不合理等等。這些理由無疑都是成立的,但在如此之多的原因中找不到根本原因,也就找不到根本“癥結”,進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采取措施。
從一般意義上講,農民消費能否刺激起來,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農民是不是有錢,二是農民是不是有錢不花。如果是農民有錢不花,即農民有消費能力但因農民消費觀念落后、儲蓄傾向明顯等而不愿意消費,那么刺激農民消費的“應急”措施顯然可以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如果農民沒有錢或者說沒有消費能力,那么任何刺激農民消費的“應急”措施都很難取得明顯成效。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消費理論,決定消費需求水平的有兩個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邊際消費傾向。二者和消費者消費水平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所謂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在收入的增加量中用于增加消費支出的比重。收入水平可以說明消費者是不是有錢,邊際消費傾向可以說明消費者是不是有錢不花。從我國農民邊際消費傾向來看,2001-2007年,農民邊際消費傾向平均高達0.916,顯然農民邊際消費傾向對農民消費不足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農民總體上不存在有錢不花的問題。從我國農民收入來看,農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尤其是和城鎮(zhèn)居民相比收入差距較大。如2004-2008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之比分別為3.21:1、3.22:1、3.28:1、3.30:1和3.31:1,到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只有4761元,遠低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15781元的收入。顯然,即使中央出臺“一攬子”利農政策的2004年以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是持續(xù)擴大的,農民收入仍然偏低??梢?農民收入偏低是造成農民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所以要真正擴大農民消費必須在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工夫。
三、簡短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要真正擴大農民消費,必須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但要通過增加農民收入來擴大農民消費豈能是“一日之功”。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且還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以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為基本方針,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創(chuàng)新、拓展農民就業(yè)及增收渠道、加強農民培訓、促進農業(yè)科技進步、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等等諸多方面作長打算、下長功夫。唯有如此,農民收入才能不斷增加,農民消費才能不斷擴大。否則,任何“臨時抱佛腳”的措施都是徒勞的,甚至“臨時抱佛腳”的措施都很難找到。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也曾因宏觀調控過度把經濟調控到了“低谷”,當時也開出了擴大農民消費的“藥方”,但終究因農民收入及消費能力低而僅僅是“有方無藥”,結果自然是農民消費“啟而不動”、“擴而不大”。這也說明,只有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才是擴大農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長久之計。也只有這樣,當經濟增長再次出現低迷時,不用理論界和各級政府挖空心思地去找那些“臨時抱佛腳”的措施,農民消費自然會“不啟而動”、“不擴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