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遠
摘要我國法院調解制度有著其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其過去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定紛止爭、宣傳教育、社會引導等作用,幫助實現(xiàn)社會公正、社會和諧、文化傳承等價值。在社會轉型期,研究法院調解理論在完善制度構架以及制約審判權力的同時,也應從社會宏觀治理角度來分析其積極意義。
關鍵詞法院調解傳統(tǒng)文化糾紛解決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180-02
調解是我國民事訴訟中最具特色的處理民事糾紛的傳統(tǒng)方式,曾經得到西方國家的肯定并被譽為“東方經驗”而加以學習借鑒。
一、法院調解存在的社會基礎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jù)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法院調解, 又稱訴訟上調解,是指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民事權益爭議自愿、平等的進行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和結案方式。是當事人用于協(xié)商解決糾紛、結束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審結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制度。訴訟調解的本質在于當事人的處分行為與法院的審判行為相結合,在自愿、合法的原則下化解糾紛,實現(xiàn)案件處理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確切地說,民事訴訟中的調解既是人民法院的一種結案方式,又是一種工作方法。以調解方式結案,不僅能化解糾紛,消除當事人思想上的矛盾,還可以減少申訴、上訪問題,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增強群眾團結。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當前社會“訴訟爆炸”現(xiàn)象日益嚴重。訴訟調解的這一系列優(yōu)勢,使得它越來越受到司法理論與實踐的重視,圍繞調解的各種論述頗豐。然而這些論述更多的是關注于調解機制的構造,模式,甚至框架來進行改進。關于法院調解的目的論層面,鮮有論述。
筆者將法院調解這一糾紛解決方式,著眼于當前的法治現(xiàn)代化進程,著眼于構建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局面。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義輕利的思想來進行討論。以期為法院調解擺正名份,明確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二、民事糾紛中的義利之辨
民事糾紛,即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zhí)。主要涉及財產權益糾紛、人身非財產權益糾紛、婚姻家庭糾紛。有發(fā)生在公民之間的,也有發(fā)生在法人之間或公民與法人之間的。
(一)義與利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試看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體系,甚至古今中外的整個文化體系,沒有任何一個能夠脫離于“利”的范疇。人類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藝術、生活等等,沒有一樣不求利的。毫無疑問,“利”是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利”并非人類社會的全部,直觀的來說,與利相矛盾的一個命題,即是“義”。
《梁惠王章句上》中記錄了梁惠王與孟子之間不太愉快的對話,面對梁惠王急功近利的發(fā)問,孟子回答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p>
具體意思是:如果都像你惠王一樣,謀國的居心,只圖以急功近利為目的。那么,等而下之,那些高位的大臣、卿大夫們,也只求顧全自己的家族利益。這樣影響所及,一般的國民,也就只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這種觀念發(fā)展下去,一定會使全國上下各階屬,都變成以利害為生活的重心,造成“當利不讓”的風氣。這樣的話,國家就太危險了。不計利而考慮義,是不適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片面注重利益的,計較利益。這種價值導向不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更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經濟進步。筆者認為,法院調解就是照顧到了民俗公理,是當事人之間對于糾紛的積極解決。在法院的主持下,當事人解決糾紛,在不違背法律的硬性規(guī)定,以自由、自愿為原則進行的活動。而司法機關參與下的這種糾紛解決,可以給當事人之間產生正確的引導。
(二)糾紛解決不應僅立足于“利”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糾紛,這也是各種糾紛解決方式中都具有的一般目的追求。啟動司法程序進行訴訟,為各種糾紛賦予訴權,讓平等主體之間的問題,由國家司法機關出面,依據(jù)既有的法律來適用之,然后得于判決。這樣的的糾紛解決容易產生社會公眾的誤解。難以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而且通常情況下,判決對民事主體的引導作用并不會太明顯。
訴訟調解有利于當事人之間緊張關系的和諧。判決是以查明的事實為根據(jù),以國家的法律為準繩,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予以強制性解決,但這種方式,在使無過錯方受到保護,過錯方受到懲罰時,又往往會加劇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有的甚至以仇人相視。調解則有利于消除當事人情緒的對立,這是由調解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調解的本質特征是,始終尊重當事人的意志,使當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參加調解過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豍 “調解的實質,就是讓有理的一方當事人(一般指原告)放棄某些權利,做出讓步,以求得案件的解決,概言之,就是原告讓步”豎 的確,訴訟調解(法院調解)中,絕大多數(shù)調解成功的案件,是有理的一方向無理的一方做出讓步。那么有人提出,即便是有理的一方向無理的一方讓步,也同樣是一種互諒關系,因為放棄部分權利可以換取對方放棄上訴和自動履行義務。這就是說,從調解的角度來看,犧牲部分權利換取和諧關系的恢復是合理和值得的。
三、法院調解的特質——自由意志的糾紛解決
(一)法院調解能夠賦予當事人的程序自由權利
法院判決的正當性來源于法律的權威,而法院調解的正當性來源于當事人雙方對調解的贊同豏。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多種,包括人民調解、行政調解、法院調解以及仲裁機構仲裁。通過多種方式解決糾紛的目的是使公民有機會獲得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的權利,即具體而符合實際的正義。
(二)法院調解的運作過程中包涵著當事人自主、自由的權利
依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法院調解的啟動、運行以及結束,當事人的意思有著非常重要的決定做用。首先,是否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完全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決定。其次,調解過程的進行由當事人自主決定,最后,調解的結果完全取決于當事人雙方的合意。
(三)主體自由的理念和要求是法院調解制度構造的精髓
自由是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運作的基本需求,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制度架構的正當性基礎,是法治國家或法治的精神內核。自愿,合法是法院調解的基本要求,從中可以看出,自由是法院調解這一糾紛解決的精髓這所在。
四、法院調解應重視對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
糾紛解決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公正的,而“公正”這個詞,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會有不同解釋。“公正與否作為一種評價本質上是主觀的。因此是否公正隨著評價者的不同會出現(xiàn)差異。有時法官自己認為審判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干擾,完全只是依據(jù)法律與證據(jù)做出了判斷,但當事人和一般大眾仍有可能對此不相信?!必S《辭源》對于公正的解釋是:“不偏私,正直;” 公正帶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它所側重的是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并且強調這種價值取向的正當性。筆者認為,民間社會視角下所理解的“公正”,往往比法院通過訴訟程序得到的“公正”要容易接受得多。而民間社會的“公正”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法院調解制度在不斷順應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文化觀念,在強調調解地位、規(guī)定調解原則、研究調解方法等方面有所變革的同時,也應考慮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調解的正面做用。
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上看,義利之爭,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義與利,常常主導著民間對公正的理解,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應做為法院調解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考慮。傳統(tǒng)文化是把雙刀刃劍。對其積極方面進行引導,將有利于和諧社會的長治久安,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繁榮昌盛。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圍繞本文的“義”與“利”這兩范疇是立足于宏觀社會治理角度而言。個案的當事者就目的而言往往很樸素直接,就是當下糾紛得到妥善的解決。而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同時也是經濟社會,法院的判決往往會使當事者雙方在今后的生活中老死不相往來,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向前發(fā)展。法院調解被形象的稱之為“法律陰影下的和解”,審判權的介入乃是其區(qū)別于其它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顯著特征。審判的社會引導功能同樣存在于法院調解機制。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法院調解對于社會道德體系和信用體系的重建、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