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燕
摘要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出庭率低已經(jīng)成為制約我國司法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鑒于此,學術界和實務界都紛紛獻計臻于解決,引入隱蔽作證制度也為其中之重要因素。隱蔽作證制度是國際公認的對證人保護的一種重要措施,在我國現(xiàn)行法中沒有規(guī)定,是許多法學家認同的訴訟改革的一種嘗試,對于解決我國證人出庭率低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關鍵詞隱蔽作證證人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D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056-02
法學家安揚.維辛斯基曾說“證人的證言是最古老最通行的一種訴訟證據(jù)?!薄笆墙衣斗缸镄袨檎嫦嗟淖钪匾侄?。”證人出庭作證是司法審判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揭露犯罪事實真相、實現(xiàn)法律公正的重要手段。
然而,司法實踐證明,我國證人出庭作證的出庭率并不容樂觀:深圳市中院審理82例刑案中通知129名證人出庭,實際上只有10個案件中16名證人到庭,占通知出庭人數(shù)的8%;江蘇省某市人民法院雖然經(jīng)過再三通知,反復說服證人出庭作證,但證人的出庭率仍不足被通知人的10%;北京各法院審理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中,證人出庭率都只有10%多一點,約90%的證人沒有到庭作證,只交了書面證言。豍
如何解決證人出庭難的問題?僅從法律條文中尋找答案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證人不出庭的原因涉及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國外的司法實踐部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最為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隱蔽作證制度”。所謂“隱蔽作證”,指在刑事訴訟中,為了保護特定證人的人身、財產(chǎn)的安全,在不暴露證人身份信息、面貌甚至聲音的情況下,通過特定的法庭隱蔽設備、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現(xiàn)場閉路電視、電腦多媒體等,使證人接受控、辯、審三方的詢問和質(zhì)證,履行作證義務。豎“隱蔽作證”是證人出庭作證的一種特殊方式,它既可以消除證人在作證前、作證時、作證后產(chǎn)生的各種顧慮,從心理上排除被恐嚇的危險,勇于出庭,真實、符合邏輯、不被左右的陳述,又可以全面有效的幫助法庭查明事實、充分貫徹直接言辭原則。因此,筆者認為此制度在我國的建立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一、有關“隱蔽作證”的域外立法
由于證人身份的特殊性和其行為的危險性等,世界公約和許多國家都紛紛制定法律對證人加以保護。
2003年9月29日正式在我國生效的《聯(lián)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中規(guī)定,如在必要和可行的情況下可將證人轉(zhuǎn)移,并在適當?shù)那闆r下,允許不披露或限制披露有關其身份和下落的情況;規(guī)定可以允許以確保證人安全的方式作證的證據(jù)規(guī)則,例如,允許借助于視像連接之類的通信技術或其他適當手段提供證言。此外,在《反腐敗公約》中的第32條也對此作了類似的規(guī)定。豏
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中第706-57、58條規(guī)定了對證人身份保密的條款,“……為遵守本條保密規(guī)定,其可以借助技術設備間接聽取詢問證人,或者運用相同的方式通過其律師對該證人提問。證人的聲音應當通過前述適應的技術變得不可辨認?!必S德國《刑事訴訟法》第68條第3款規(guī)定,“如果有理由擔心公開證人的個人信息會使證人及他人的生命、身體和自由遭受危險的話,證人身份的信息就可以保密?!必T《日本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之4規(guī)定,可以讓證人呆在法庭以外的其他房間,通過連接設置在該房間和法庭的錄像裝置進行作證,通過這一措施,證人便可以完全避免與被告人見面?!必U《美利堅合眾國法典》第3509(b)規(guī)定了雙向閉路電視作證方式和錄像作證方式。豓英國《1999年警察與刑事證據(jù)法》也規(guī)定了八項特殊措施向被告人隱蔽證人。
《葡萄牙證人保護法》在證人保密、證人保密程序、證人保障等等更為全面、細致的規(guī)定了此制度,其中第四條第一款“為了避免證人被識別,法院可以根據(jù)公訴人、被告人或者民事訴訟賠償請求人的要求作出非正式的決定;收集證言或者陳述必須要通過對證人進行隱身或者變聲,或者二者兼用,以取代采用程序上的形式或者交叉詢問的形式?!钡谑臈l第一款“為隱蔽證人的形象和語音的需要,所有證人的形象和語言都需要用技術手段加以處理,只有主審法官或者法院可以接觸到非經(jīng)失真的聲音和形象,”豔等等。
由此可見,在各國的刑事訴訟法及法律法規(guī)中,“隱蔽作證制度”的立法已是屢見不鮮,進而凸顯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我國引入“隱蔽作證”的必要性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中第56條規(guī)定了“證人可以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而在刑事訴訟證據(jù)方面,目前還沒有關于用隱蔽方式作證的規(guī)定。然而,相比民事訴訟證人,刑事訴訟證人的危險性更大、被打擊報復的幾率更高、在司法審判中更易產(chǎn)生法院完全書面審理,重打擊犯罪、輕保障人權的現(xiàn)象。所以,筆者認為引入隱蔽作證制度,以增加證人的出庭率是刑事訴訟改革的目標和嘗試,具體理由為:
(一)符合“為人”的天然思想
法律只能規(guī)范人的行為,并不能規(guī)范人的思想。自然人具有感官和豐富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影響證人是否作證以及作證態(tài)度和效果的內(nèi)在因素。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認為 “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利他的需要、助人為樂的需要是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只有在滿足低層次需要后才會去實現(xiàn)高層次的需要?!必X“隱蔽作證”符合為人的心理要求。
(二)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無訟”、“厭訟”的心態(tài)一直是許多證人不愿介入訴訟的慣性思維,“和合文化”的社會倫理要求人們以合為貴、息事寧人,進而在刑事訴訟中形成拒證以求互不得罪,明哲保身的普遍心理,再加上“視法如畏途”的抵觸情緒,使得大多數(shù)人對訴訟產(chǎn)生巨大的排斥心理。另外,“族群”式熟人社會使中國人都身不由己的處在人情關系網(wǎng)中,人們不愿冒險去破壞社會關系網(wǎng),甚至愿意在被告人“遇難”之時施以援手,基于這種滯后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頑強抵觸,使得許多“義務”規(guī)則收獲甚微?!半[蔽作證”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和心理要求,證人在隱蔽作證后,既不會改變其“平靜”的生活,又可以偵破案件、增加證人出庭率。
(三)利于立法制度的簡化
對證人出庭作證率低這一現(xiàn)象,許多學者提出各種解決途徑,如證人保護制度、證人補償制度、證人強制出庭制度等等,但這些制度設想,其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論上的,在實踐中難以真正實現(xiàn)。豗而且每一項制度只是解決一方面問題,只有這些制度共同成立才能全面解決,這勢必造成了司法制度的臃腫,而引入“隱蔽作證”制度有四兩撥千斤之效。
(四)司法實踐中避免“結(jié)果中心主義”
在我國司法實務中大量存在“結(jié)果中心主義”觀,認為“相對于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可靠性而言,證人出庭只是一種法律形式……?!?如果證人證言本身的可靠性已得到驗證,那么法庭上證人要不要出庭都無所謂?!必Z這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大量的書面審理和普遍證人不出庭現(xiàn)象。證人出庭作證的理論基礎包括實體正義也包括程序正義,二者不該有所偏頗。證人的證詞在法庭上取得是維護程序正義的必然要求,“隱蔽作證”正是契合了維護正義的目的。
三、設立我國“隱蔽作證制度”的構想
鑒于隱蔽作證制度的重要性和引入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必要性,筆者將對設立此制度談談自己的構想,以引起學者共鳴。
(一)“隱蔽作證”的適用對象
1.有組織犯罪中的證人
有組織犯罪指如黑社會組織犯罪,恐怖主義組織犯罪,集團販毒、走私、洗錢等團體性犯罪。這類犯罪的犯罪人群體之間互相掌握內(nèi)部情況,“污點證人”作證期間被殺滅口、作證后受報復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基于此種犯罪的隱蔽性,警方通常采取秘密偵查的手段打入犯罪組織內(nèi)部,這些特情人員通常與被告人相識,為保證警方工作人員事后人身安全,應采用隱蔽作證手段?;谟薪M織犯罪惡性影響極大,對人民心理造成極大恐慌,采用隱蔽手段可消除顧慮。
2.具有公眾影響的證人
這類證人一般包括:政府官員、著名企業(yè)家、演藝名流等人。由于公眾人物在社會的曝光率高,容易被識別,被打擊報復的程度大、容易進行,一旦報復者得逞,造成社會的負面影響很大,對今后的司法運行產(chǎn)生嚴重的阻撓,因此需用“隱蔽作證”方法作證。
3.社會關系網(wǎng)中的“熟人”
與犯罪人處于同一生活范圍或熟識地的證人也可適用“隱蔽作證”。上文所述,一個與犯罪人同處于一個生活圈或熟識的證人,不會輕易去指控熟人犯罪的,對于這類證人,為化解其心理矛盾,減少因作證而對其正常生活而造成的影響,可以適用“隱蔽作證”制度。豙
4.賦予司法工作人員自由裁量權
由于案件的復雜性,對于證人出庭作證的危險程度、危險狀況不同,因此在證人出庭前、出庭時、出庭后都應給予司法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即依案件進行的不同程度,根據(jù)證人的申請,司法工作人員可以做出是否“隱蔽作證”的決定。當然,還需要有一定程序的限制。
(二)“隱蔽作證”的方式
1.訴訟中的身份保密
證人從涉入到案件開始就有權申請“身份保密”,保密過程從偵查起訴時一直延續(xù)至案件的審判終結(jié),甚至可以終生保密。警方接到報案而決定進入偵查程序時,證人身份信息可以保密,通常采取秘密邀請、秘密詢問的方式。證人資料存入秘密文檔,由專職檢察官或部門管理,資料在必需時僅在庭審過程中由檢察官交由庭審法官審查,對證人的詢問僅以編號稱呼,詢問時不得記錄與證人身份有關的內(nèi)容。在庭審過程中,應采取特殊作證方式進行詢問和質(zhì)證。為平衡審判公開的要求,被告人申請公布隱蔽證人后,法官可以根據(jù)自由裁量決定是否是否公開,但一些重大案件(如有組織犯罪)等,此要求不予準許。庭審終結(jié)后,證人資料仍存放于秘密檔案中,直到存在的威脅消失這些資料才會被放到卷宗中作永久保存,在書面起訴書和隨后傳票、判決書等法律文書中也不得出現(xiàn)證人的資料,只留有編號。
2.特殊作證的方式。
主要有:(1)屏風遮蔽,即證人作證時,可坐于由屏風或其他遮擋物后,只聽其聲,只有法官知其身份,被告人及其他當庭人員不能看見證人。(2)采用蒙面、變聲、變像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既不暴露證人真實身份,也不暴露其形象和聲音。(3)通過高科技術,比如現(xiàn)場連線作證,雙向閉路電視作證,允許證人在法庭外作證。(4)采用與證人庭前會見并進行錄像,在將來的庭審中作為證人的主要證據(jù)提交法庭等等。
3.引入證人服務制度。
證人服務機構是慈善組織,以被要求出庭作證的證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也包括被害人),旨在通過志愿者提供免費、保密的服務,緩解證人在審前、審中、審后可能感到不安的情緒,給他們在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其服務項目包括諸如由受過良好培訓的工作人員和證人傾心交談,安排證人事先察看法庭、講解庭審程序、陪同證人進入法庭以及其他更加實際的幫助。豛
(三)構建完整的保障措施
1.建立司法工作人員的保密責任機制
(1)制定司法工作人員的保密規(guī)則,即對保密的內(nèi)容、形式、程度等加以詳細說明。(2)對司法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教育,以免在工作之余不能自覺地遵守保密規(guī)則。(3)明確對于泄漏證人資料而帶來或可能帶來危險的情況下,司法工作人員應負的責任及具體的行政處罰。
2.充分考慮證人的其他損失
證人作證過程中難免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便,應給予其充分考慮。對證人因作證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如必要交通、食宿費用、誤工費等,給予國家補償,對證人定期進行回訪,主動與證人居住地的公安機關和當?shù)卣〉寐?lián)系以確保證人得到全面保護。
3.建立證人資料、身份暴露的補救機制
一般情況下,司法機關的保密措施是安全有效的,但也難免出現(xiàn)意外。證人身份一旦泄漏,我國可效仿美國的做法,如變更證人的身份、短期或長期遷移證人生活、工作、學習的環(huán)境,并給予妥善安排。泄漏證人身份,國家有責任對其進行補償和救濟,以樹立國家的威信,是作證人增加對國家的信任,對今后法律的實施給予信賴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