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毛
1987年,徐小平赴美留學。這位堂堂的大學教師,一心只想成為音樂家或哲學家,但到了美國,卻必須從最底層艱難做起才能生存。
他洗碗掃地,給必勝客送外賣。把滾燙的比薩在沒有變冷變硬之前送到客戶手上,成了他唯一的藝術追求。同事笑話他,送個比薩也這么有激情!高薪體面的工作才配得上一份激情嗎?徐小平不以為然。他做任何事情都全身心投入,認為激情是做好眼前事的一種素質。
目睹昔日的同學月薪豐厚,徐小平也難免會浮躁,但他相信,成功者并不單純指百萬富翁,也包括那些完美地完成每項工作的人。
后來,徐小平定居加拿大,生活富足而清閑,但他不曾淡忘自己的教育夢想。1996年,徐小平選擇回國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家里人說:“你都40歲了,還回來干什么?”徐小平說:“我都40歲了,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創(chuàng)業(yè)階段很艱苦,但他仍然從容地做好每件小事,從不抱怨工作的無聊、渺小。
徐小平曾給記者講過新東方發(fā)展早期的兩個小故事。
一是“掃廁所”的俞敏洪。從講臺到灶臺。從教室到廁所,無不留下他的身影。他還發(fā)明了一個“熏醋療法”,驅除了廁所里難以除掉的異味。
二是“掃地王”張少云。他畢業(yè)后在新東方看教室、打掃衛(wèi)生,但他發(fā)誓“掃地也一定要掃出前途來”。張少云在家里掛了一個小黑板,模擬課堂,一遍一遍地講,堅持了一年多?,F(xiàn)在,張少云已經(jīng)是新東方學校最優(yōu)秀的講師之一。
回望走過的路,徐小平非常推崇這種認真和敬業(yè)的精神。“假如上帝暫時沒有給你很多機會,就讓你掃廁所,那么你就必須面對現(xiàn)實,把廁所掃好。不管做什么工作,你能做到別人沒法替代的程度,才會感動上帝,獲得成功。”
(彭龍富摘自《風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