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英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同樣。數學教學更應該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已有知識,使他們在認識、學習和使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悟“數學回歸生活”的樂趣。
一、教學內容應貼近生活
當前教育改革轟轟烈烈,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教材的修改,新課程標準的制定,都反映出教育界對當今基礎教育的改革與嘗試。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也確實存在許多弊病。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也已成為教育教學研究者重點探討的話題。我們認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數學教育應該把數學與生活很好地聯系起來。如果一味地以學科為中心,偏重課本,就不能反映當代生活,使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因此,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們要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選取生活實踐作為數學教學的內容。近幾年,小學教學改革不斷。以數學課程為例,教材中的內容增減不斷,其主要原因就是數學要緊隨生活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該主動進行嘗試,幫助學生加強數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在教室的布置方面,可以設立一個“數學生活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數學生活匯報會;在練習內容的安排上,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給出一些練習內容。例如,如皋是世界聞名的長壽養(yǎng)生福地,家鄉(xiāng)的百歲老人數量非常多,生活質量也比較高,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為此,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有關知識后,筆者就出示了這樣一組練習:
下表是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zhèn)、九華鎮(zhèn)、白蒲鎮(zhèn)百歲老人的調查情況,請同學們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相關問題。
(1)已知:聯合國規(guī)定,如果每一萬人口中有百歲老人0.75人,就確定為長壽地區(qū)。按照這一標準,如皋市的這三個鎮(zhèn)是長壽地區(qū)嗎?其中哪個鎮(zhèn)百歲老人占的比例最大?
(2)你從表中還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作為長壽之鄉(xiāng)的學生,大家對這個表中所反映的數據非常熟悉,生活中也常常見到百歲老人,無論是計算,還是自由發(fā)言,他們都表現得非?;钴S。
二、教學方法應聯系生活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體現老師的教學思想,反映教師對教育的基本認識。在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方法有談話法、練習法等,但實踐證明。如要使數學回歸生活,就要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實際需要,嘗試選擇使用實驗法、操作法等。筆者曾聽過一堂公開課,教學內容是《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如光靠書本知識是不可能解決這類問題的。因此,如果執(zhí)教的教師要求學生測量橡皮泥、小石子等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等,就應允許他們自己選擇需要的測量工具。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就比較活躍,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實驗、相互合作,最后終于測出了體積。下面是課堂中師生的一段對話:
師:你是怎樣測出小石子的體積的?
生:可以把小石子放入水中。通過測水面上升部分的體積就可以測量出石子的體積。
師:真聰明,你怎么會想出這樣好的方法呢?
生1:我看過阿基米德測皇冠的故事。
生2:我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洗手時。手往盆里一放,水面就會上升,那時我就知道要怎么測石子的體積了。
生3:因為我們遇到過很多類似的情景。如洗衣服、湯泡飯等,都含有這一知識。
學生回答得多么好啊,由此可見,沒有生活,就不會有數學的思維。其實,在我們教材中也有許許多多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它需要教師緊密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靈活選擇學習方法,多實踐,多動手操作。多聯系生活思考問題,也就是要注意用生活化的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測量、探討圓周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準備圓形的物體,自己測量、計算,并探索出規(guī)律。
三、教學過程應圍繞生活
一堂數學課,無論是導人新課部分。還是講授新課、鞏固練習等部分,都應該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知識,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努力體現生活教育的思想。現舉幾例如下:
在教學“最大公約數”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老師家剛買了一套住房,其中車棚的長為30分米,寬為24分米,老師要選用邊長為多少的正方形地磚,才能保證不用鋸分就能整齊地鋪滿地面呢?學生思考后給出了幾個合理答案。于是,筆者說道:“如果我想鋪得快一點,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學生回答是6分米。這時筆者就啟發(fā)他們?yōu)檫@個結果取個名字,從而自然地引出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的教學。這樣引入,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活課堂氣氛。并體現了面向生活的教育思想。
五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安排了“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筆者為了讓學生掌握一些測量的方法、步驟,就讓學生在校園內測量幾個目標物之間的距離。學生通過目測、步測、借助工具測量。較好地掌握了一系列測量知識。
以上兩個例子從課堂的導入、新課的講解等方面進行了舉例說明,由此可見,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生活教育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緊緊圍繞生活。設計教學,開展教學。
四、教學結果應面向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研究問題的結果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這樣有助于為他們提供一個生活化的數學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防止思維定勢。
新課程教材中,在為低年級教學“簡單的統計”知識時,筆者組織學生向家長了解要簡捷地統計出各種物品個數的方法。統計后發(fā)現,有的學生知道了可以用畫橫線的方法;有的學會了點點的方法;有的還學會了畫“正”的方法。這些知識都是從學生及其家長的生活中來的,更主要的是,通過這種教法可以使學生從小就認識到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同時也體驗到探索數學的答案和我們快樂的生活一樣豐富多彩。
在對高年級教學中的行程應用題進行綜合練習的時候,筆者就會讓學生嘗試著練習這樣一種類型的題目:小王和小姜相距800米,已知小王每分走55米,小姜每分走65米,5分鐘后他們相距多遠?題目中筆者有意沒有規(guī)定行走的方向,學生根據不同的理解,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但每一種結果都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使數學回歸生活,可以更好地借鑒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使數學教育更加貼近生活,溝通數學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就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生活教育氛圍,使他們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習,為生活服務,并培養(yǎng)了數學意識,提高了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