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超
在2009年央視廣告招標會上,乳企總計中標額達9.7億元,同上年度相比增長約14.8%,與央視招標整體增長幅度大致持平。看似穩(wěn)步增長的數(shù)字,其后卻涌動著不同尋常的形勢變化。由于“三聚氰胺事件”所導致,中國奶制品市場受到震蕩、萎縮后必然會出現(xiàn)洗牌空間,對此,失去的想收復故土,新來的想爭奪前朝江山。除了地面銷售渠道、終端資源的搶奪,如何通過線上媒介傳播影響消費者購買取向,是有“志向”奶企不得不選的招數(shù)。不過,相比可用重金敲開的CCTV之門,消費者已掩上的心門要再次叩啟卻并非易事。
沉默有罪!
客觀而論,目前大多消費者對奶制品質量仍心有余悸,在重新面對購買選擇時,必然會在心中對已有的品牌排序進行重新評估,面對如此“變化”,有“前科”的渴望重樹形象,無污點的更想放大優(yōu)勢,借此都想打動消費心態(tài)正漂移不定的目標人群,從而這也就營造出了乳企競闖央視“招標門”的熱鬧景象。除了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倒下的三鹿和正陷于資金困境的太子奶外,曾參加央視2008年度廣告招標的伊利、蒙牛、圣元、光明繼續(xù)中標,不過,這4個品牌總中標額度下降有1.7億元之多。本年度奶企中標額的總體增長要歸功于新闖進“招標門”,之前與“三聚氰胺”無染的企業(yè):飛鶴、三元、多美滋、搖籃。
奶制品由屬性使然,其一向是電視廣告投放大戶,不斷地與消費者進行品牌溝通是支撐其持續(xù)銷售的動力之一。當“三聚氰胺事件”發(fā)生后,對于有問題的品牌而言,之前由廣告積累出來的知名度與其受到的非議可謂成正比,但如果此時放棄廣告聲音則在消費者的感知中形同自滅,被認為“真的倒下了!”,所以我們看到,除三鹿外的大多知名品牌都在積極地傳播自己的“新聲”。對于未受負面影響的品牌,無論于公于私,不說可謂更是一種“罪”!
說破無毒?
從目前中得的標的物來看,除伊利、多美滋、搖籃外,其他中標品牌都獲得了整年度的廣告項目。然而,在媒介手段日益豐富的今天,有時說什么比用什么來說更重要。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fā)生后,我們看到大多“問題品牌”都迅速調整了傳播思路,一些公關事件為之出爐、一系列改進做法被公之于眾,這一切沒有不妥,只是似乎總讓人體會不到真誠與感動。
消費者在品牌面前是弱勢的,即使知道企業(yè)現(xiàn)在做了什么,但是永遠不清楚企業(yè)還有什么沒做?當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已經遭受到了情感上的打擊,理性地自我標榜不僅無宜,而且有可能還會招來更大的厭惡!道歉不夠、承認錯誤的勇氣不足,最應該給予消費的溫暖舉動始終沒有出現(xiàn)。廣告訴求與事故前一直所標榜的并沒有本質差別,都是高高在上地說“是如何地優(yōu)秀”,從而也就無法讓消費者感到徹徹底底地“踏實”。疑慮、擔憂,更為最要的是傷心依舊,這對與“三聚氰胺”有關無關的奶企來說,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困境。
奶業(yè)內部有人認為 ,在危機過后如果能夠多獲得10%的市場份額,則所有的損失都可以彌補。另外,全球經濟危機對國際品牌的影響要遠遠大于本土品牌,本來因“三聚氰胺事件”而獲得拓展機會的外企乳業(yè)品牌大多只能無奈緊縮在中國市場的廣告投放。上述認知也許為中國本土品牌競闖“招標門”增加了難得的信心。不過,仍如全文所論,不說有罪,但說多未必有益,關鍵在于溝通什么內容、傳達什么樣的情感,以及要考慮除了廣告外還應真誠地做些其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