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口
[一場中華老字號“王致和”與德國歐凱公司的紛爭終于在近日劃上句號?!巴踔潞汀鄙虡饲謾喟甘墙陙砦覈褡迤放圃趪H化之路上頻遭“暗算”的一個縮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局長李建昌表示,“王致和”商標案應引起高度重視。統(tǒng)計顯示,商標國外搶注案件每年超過100起,主要涉及化妝品、飲料、家電、服裝、文化等多個行業(yè)。目前約有15%的國內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
僅是冰山一角
北京的老字號非常多,一說起“王致和”,大家沒有不知道的。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如今,海淀區(qū)阜石路北京王致和食品廠內,生產車間的風扇聲音嗡嗡作響,獨門手藝老字號的生命在這里延續(xù)著。
2005年,中華老字號“王致和”商標在德國被一家名為“歐凱”的公司搶注。2006年,試圖開拓歐洲市場的王致和食品集團發(fā)現自己擁有的“王致和”商標和使用了幾百年的標識被搶注,決定通過訴訟追討商標權。2007年1月26日,慕尼黑地方法院正式受理了“王致和商標侵權”案。這是中華老字號第一次走出國門進行商標訴訟維權。
4月23日上午,德國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州高等法院,宣布了對德國歐凱公司惡意搶注中國百年老字號“王致和”商標一案的二審裁決,基本維持一審裁決,王致和方面勝訴。法庭要求歐凱公司必須停止在德國使用“王致和”商標和標識,并撤銷它在德國商標局搶注的“王致和”商標。
事實上,除了“王致和”以外,被歐凱公司搶注的商標還有,老干媽、白家粉絲和洽洽瓜子等多家國內知名品牌。據了解,目前白家粉絲公司已經在與德方律師聯系,準備追討商標注冊權。
不單是老字號
事實上,不單是老字號商標遭遇了搶注風潮,幾乎每一家準備進軍海外市場的知名中國企業(yè)都面臨著商標被搶注的風險。
有不少中國名牌已在海外商標戰(zhàn)中充當了冤大頭。2005年,海信歷時6年,最終以50萬歐元價格,將被西門子在德國注冊的“HiSense”贖回。騰訊域名被外國人搶注,最終以100萬美元天價贖回。
此外,“五糧液”在韓國被搶注,“紅塔山”在菲律賓被搶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搶注,格力電器公司的“格力”商標在巴西被搶注。新科、康佳商標在俄羅斯遭到一家公司的搶注,“大寶”在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被搶注,“紅星”二鍋頭在歐盟被搶注。少林功夫也被多國搶注,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術”“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在內的幾乎所有商標。
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國家工商管理總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現在,總共發(fā)生了2000多起中國出口商品的商標在海外被搶注的案例,國內有15%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其中超過80個商標在印度尼西亞被搶注,近100個在日本被搶注,近200個在澳大利亞被搶注,每年商標國外搶注案件超100起。同時每年造成無形資產的損失達到10億人民幣。
英國《金融時報》4月22日在頭版就報道稱,有兩個人在加拿大搶注了60家知名中國企業(yè)的商標,驚呼“中國企業(yè)正成為海外商標侵權的受害者”。
曾幾何時,國外媒體叫囂國外企業(yè)在中國市場的知識產權被侵犯,知識產權對話成為中美和中歐貿易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外企業(yè)紛紛到中國法院提出知識產權訴訟。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跨出國門,涉足歐美、非洲、中東等海外市場,伴隨而來的是,不少中國企業(yè)的商標被境外企業(yè)或個人搶注,其合法權益被侵犯。
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商標已經進入了被瘋狂搶注的高峰期。有專家稱,這種情況將至少持續(xù)5年。從已有情況看,被外國搶注的商標中,只有少量華企最后能奪回注冊權,另外大部分
商標都被搶注成功。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合伙人吳瓊說,搶注的目的無非兩種:一是借此牟利;二是海外同行企業(yè)通過搶注商標制造知識產權糾紛,向我國企業(yè)設置貿易壁壘。
2000年,青島海信集團商標在德國被搶注,前后歷時近6年,最終以50萬歐元的價格將商標購回。而注冊一件商標的費用,在美國、日本、歐盟等發(fā)達國家一般為2000美元,東南亞等國家一般在1000美元左右。注冊成本和轉讓價格之間的巨大差額,使得更多的人加入了搶注中國知名企業(yè)商標的行列中,甚至出現了產業(yè)化的趨勢。加拿大多倫多甚至有一個叫作“中華老字號搶注公司”的網站。這家公司的頁面中整齊地排列著數百家中華老字號商標,在網上公然大批量買賣中華老字號。
官司有利于開拓海外市場
雖然,中國企業(yè)在海外頻頻遭遇商標搶注侵權,但是大多數企業(yè)多以磋商、妥協(xié)的方式解決或者干脆保持沉默置之不理,像王致和集團這樣采取強硬態(tài)度提起訴訟卻為數不多。
資深知識產權律師王浩介紹,在發(fā)達國家商標權利訴訟的費用是比較高昂的,以費用最高的美國為例,一件較為完整的異議程序,一般要10萬美元左右的律師費,案情復雜一點的更高。
這對于習慣要求律師事先包干費用的中國企業(yè)來講,一方面會認為國外訴訟的費用高,另一方面不能預見費用,也容易讓國內企業(yè)產生畏懼感。
王浩認為,王致和不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最具知名度的企業(yè),但在商標被搶注后,表現得比大企業(yè)、知名企業(yè)要積極,這并不是說王致和比他們有錢,而是王致和認為,為商標花錢是值得的。
此次王致和公司之所以能在德國勝訴,主要是因為王致和公司在進軍海外市場前事先注冊了國際商標,正是這個國際商標,在案件的審理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此,王致和公司德國代理律師提醒中國企業(yè),在進入國際市場前,首先需要提前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如果發(fā)現權利受損,則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專家建議,最好是當中國企業(yè)參加國際展會或銷售產品前,事先委托當地的律師事務所,并事先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guī)。
王致和集團總經理王家槐稱“這起官司對于提高中華老字號走向世界的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讓更多的德國人了解了王致和,這很有利于今后集團在德國市場的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