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檀
政府介入石油與大豆市場,但在市場效率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資源儲備與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中國的進步與不足同樣明顯。
在石油、銅等資源儲備方面,中國在國際市場下行時進行儲備,彌補了資源庫存,同時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石油戰(zhàn)略與商業(yè)儲備政策,在經歷一味購買美國國債的痛苦歲經月后,有關方面找到了正確使用外匯儲備的方法。
近日,巴西總統(tǒng)盧拉訪華期間,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國中國與巴西簽署了100億美元貸款協(xié)議;同時,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總裁加布利葉宣布:“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每天將向中國供應15萬桶石油,從明年起向中國每天提供20萬桶石油?!眱蓢€將致力于用本幣非美元來進行貿易結算。
我國外匯儲備不僅找到了合適的用途,還讓人民幣走上了循序漸進的國際化道路——從貿易結算出發(fā),最終過渡到成為全球主要儲備和投資貨幣。
在大豆儲備方面,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我國大豆收儲始于去年10月,政府以1.85元/斤的價格收購優(yōu)質大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黑龍江分公司總經理任振民表示,從去年10月27日到今年5月初,總共收購了450多萬噸的大豆,庫滿為患,如果不能及時地消化處理,2009年的收購任務將很難完成。
因為價格扭曲,堆積如山的大豆儲備無法外運;因為政府收購的大豆價格遠高于市場價格,而進口價格又低于國內市場價,導致廉價的進口大豆數量直線上升,2008年第一季度,黑龍江進口大豆只有5156噸,而今年一季度,這個數字是44.1萬噸,一年時間上升了85.5倍。同時,國內油企無法承擔儲備大豆的高價,處于停產半停產的狀態(tài)。
政府在國內收儲的直接后果,看似保護了東三省豆農的利益,但豆農在得到一次性的收儲紅利后,由于供需和價格關系,不可能得到第二次補貼,反而斷絕了豆農的未來市場。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國外豆農和進出口商人,以及期貨投機者,他們通過中國進口拉高了國際市場價格,保護了全球的大豆業(yè)者。美國大豆期貨處于連續(xù)反彈行情中,從今年3月2日的每蒲式耳846.5美分,上漲到5月20日收盤價的每蒲式耳1169美分。由于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價格繼續(xù)高企,受其影響,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價格回調幅度不會太大。這就意味著,我國大豆收儲將繼續(xù)推高國際價格,直到進口無利可圖,才可能停止進口潮。
中國的收儲政策保護了國際投機者,聽上去不可思議,但情況確實如此。在一體化的全球市場,國內的成本有可能是國際投資者的收益,反之亦然。
令人奇怪的是,石油、銅等領域的收儲政策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護了國內的制造企業(yè),打開了國內的資源瓶頸,為何在農產品領域情況卻不能達到同樣的目的?這主要源于資源產品性質的不同,中國收儲石油固然讓國際投資者獲利,但同時也滿足了中國大宗商品儲備的戰(zhàn)略需求。而在農產品領域,國家儲備有限,倉儲有時間限制,價格未能理順,抑制了國內的市場。
我國食用油領域外資占據大半壁江山,資金與物流占據優(yōu)勢,轉基因油攻城略地。此時,轉基因大豆與非轉基因大豆油產品區(qū)分不清,價格界限不明確,直接導致使用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食用油生產企業(yè)處于絕對的價格劣勢,多數企業(yè)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tài),倒逼上游的豆農和政府收儲部門?,F在政府面臨的難題是,繼續(xù)收儲還是停止收儲?繼續(xù)收儲,原先的儲備怎么辦?維持高價,內資食用油企業(yè)成本上升處于虧損該如何處置?建立明確的綠色食品,建立轉基因大豆食用油市場,避免沖擊非轉基因大豆,是當然之急。
中國成為全球鋁倉庫、大豆倉庫、鐵礦石倉庫。逆周期積累資源沒錯,理順價格同樣重要,國內價格體系失衡的結果是,中國成為高能耗產品的買單者,而不是逆周期儲備的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