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像規(guī)劃“紅色旅游”一樣規(guī)劃“地震游”
四川等地出現“地震經濟”繁榮景象,不管廣大國人心理上能否承受,地震遺址都正在無可避免地成為當地的一張“旅游名片”。
關于“地震經濟”的提法,早在映秀幾個當地村民在村口擺小攤售賣地震光盤的時候就有了,有人還為其扣上了“發(fā)地震財”的大帽子。去災區(qū)“旅游”的現象也早已有之,其中個別素質不高的游客更是被斥為“往災區(qū)人民的傷口上撒鹽”。現在大批游客的涌入,更是對“地震游”和“地震經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災區(qū)居民來說,“5·12”的確是個慘痛的記憶,盡管已經過去了一年的時間,但地震給他們所造成的傷痛還遠遠沒有愈合。逝者仍需祭奠和告慰,生者也同樣需要心理疏導與救贖。從這個角度來看,把地震遺址變成旅游熱線確實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假如認為“地震旅游”是在災區(qū)和災民尚未愈合的傷口上撒鹽,并就此對災區(qū)日漸成形的“地震經濟”說“不”,似乎也不是一個好辦法,正如媒體報道的那樣,不管廣大國人心理上能否承受,“地震經濟”確實是出現了,并日漸呈現繁榮景象。
我倒覺得,“地震游”和“地震經濟”的出現并非壞事,如果疏導得當,既可以為當地群眾帶來收入,加快生產恢復的進程,還可以把災區(qū)轉化成災難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最新載體,讓前往的游客得到心靈的洗禮。
對“地震游”和“地震經濟”宜疏不宜堵,加強管理和引導最重要。我個人認為,不妨借鑒前些年非常紅火的“紅色旅游”的經驗,像開展“紅色旅游”一樣來規(guī)劃和發(fā)展“地震游”,把“地震游”變成“教育游”、“感恩游”,給游客以知識的啟迪、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勵,從而弘揚拖不垮、難不倒,打不敗的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讀者喬志峰
用欣賞花兒的眼光欣賞學生
時下,常常聽到許多老師抱怨:某某同學真是木頭,一道題講了N次他還是不會!某某同學太調皮了,上課老是講話搞小動作,特煩……
這是老師埋怨學生的情況。同時,也不乏學生埋怨老師的情況。某教師收到過這樣一封匿名信,信中學生用誠懇的語氣說:老師,我覺得你太偏心了,你對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喜歡得不得了,而對于咱們差生則從來都沒好臉色……老師,我們差生也是人啊,我們也有做人的尊嚴啊。老師,請把我們也一樣當人看待,好嗎?
確實,該學生信中提到的問題在教師隊伍中不僅存在,而且是普遍存在。教師喜歡優(yōu)生討厭差生這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只不過,在有些教師那里表現得嚴重些,有些教師那里相對輕微些。
其實,當教師的不應該以這樣一種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所教的學生,原因至少有兩點:首先,不利于學生的身心成長,那些長期被歧視的同學有可能人生就此走進晦暗的世界。其次,也不利于教師保持樂觀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教師應該以怎樣一種心態(tài)面對學生呢?教師應該用欣賞花兒的眼光去欣賞自己的學生。春天,公園里百花直開,姹紫嫣紅,桃花火紅,李花雪白,紫荊嬌艷,玫瑰綻放……每一朵花都有它獨特的色彩和迷人的芬芳。就像有些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怎么樣,但是勞動積極肯干;有的學生雖然調皮一些,但是在田徑場上總有他飛奔的身影;有的學生雖然文化課差些,但是在音樂或者舞蹈方面很有天賦。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包括我們教師在內,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放下評價學生的刻薄的條件,心態(tài)放松一些,寬容一些。多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一點鼓勵和贊美,少一點批評和諷刺。這樣做,于教師于學生都不失為一件好事。
讀者周國勇
重慶萬名棄考生和我的困境
今年重慶有上萬名高中畢業(yè)生放棄高考,看到這條消息,我這個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心里卻感到更難受。
我和大多數棄考的重慶高考生有一樣的身份背景,都屬于根正苗紅的農民階級。他們怕將來上了大學找不到工作,而我上了大學,而且是重點,卻正在為工作發(fā)愁。我們共同的困境在于:我們的未來在我們無法掌握的時候,誰能給我們一些保障?
重慶萬名考生棄考,說白了是他們對高考沒有抱信心,而我就不同了,我受過高考的益處,而且還比較順利地考上了重點大學,雖不是我覺得理想的學校,但我還是接受了所謂的“高等教育”。我應該比他們收益多,但是我的內心為什么還是沒有安全感呢?
第一,我是農村的學生,不像城里孩子那么有資源。我的老家在西北,那里十年九旱,經濟落后,最大的資源就是貧窮,第二,我們這個社會潛規(guī)則很多,像我這樣出身的大學同學都在為以后的生計焦慮,但那些是什么局長、處長之類的學生家長,卻早已為他們的孩子安排好了未來,第三,最近的金融危機雖然表面上平靜,但對我們的就業(yè)影響不可低估,就連我不關心國事在家種地的父母都知道有金融危機這回事,他們更焦慮這件事對我的影響。
其實,我也曾經深深絕望過,也有過像重慶萬名高中生一樣棄考的念頭,但我還是堅持到了今天。我四年大學花費了將近10萬元,都是父母的血汗錢,如果一畢業(yè)就拿一份連自己都難以養(yǎng)活的薪水,怎么才能讓我那連大山都沒有出去過的父母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啊?
在我的老家寧夏,很多像我一樣的小伙子已經打工好幾年了。前段日子,中國農大的校長說,中國大學生難就業(yè),是因為畢業(yè)生質量太差。我想,這種說法是有片面性的,小學中學畢業(yè)的都能夠糊自己的口,何況是大學畢業(yè)生,這說明我們的大學教育還是存在問題。
讀者王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