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
自馬英九上臺以來,兩岸形勢出現顯而易見的變化。先是去年4月份博鰲論壇促成的“胡蕭會”,6月兩岸兩會恢復協(xié)商,7月啟動周末包機,10月連戰(zhàn)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經濟體領袖非正式高峰會,11月陳云林會長來臺進行兩岸兩會協(xié)商,并簽訂包機直航;12月初國臺辦主任王毅宣布了新的惠臺10大措施,12月底胡錦濤總書記發(fā)表“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今年以來,大陸來臺觀光人數驟增,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積極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系列政策”,第三次的兩岸兩會也在4月南京舉行,如期完成多項協(xié)議。
以上一連串的變化,為兩岸關系鋪寫了和平的基礎,以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幾乎完成了以往30年兩岸關系變化的總和。而且在未來的兩岸關系改變的層面,還會擴及到所謂兩岸關系的“深水區(qū)”。
而從一般的兩岸人民而言,改變最大、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兩岸“三通”——通郵、通商、通航,這是自1979年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以來,積極推動而又遲遲未能全面實踐的政策,尤其是“通航”,臺灣方面始終抱持著疑慮和顧忌,幾乎阻止了30年,終于在2008年底雙方同意以包機的方式往來直飛,而今年4月的“陳江會”,就完成了定期航班的通航協(xié)議,兩岸自此進入越來越正常的“班機直航”新時代。此一重大的突破必然影響兩岸經濟關系,也影響兩岸人民生活、兩岸的社會重構。
首先,兩岸經濟關系將逐步—體化,最終有助于海峽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大陸學者王建民認為,兩岸直接“三通”將使生產、經濟要素在兩岸之間更加便捷、高效地流動,實現有效的合理配置,兩岸經濟合作潛力與能量逐步得到釋放,為兩岸經濟合作創(chuàng)造新契機。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也認為兩岸直接“三通”,除了有助于兩岸克服金融危機之外,未來對兩岸服務業(yè)的合作將帶來新的增長點,構建兩岸特色經濟合作機制提上了日程。而臺灣的研究機構很早就確定,開放兩岸直航,將有利于臺灣制造業(yè)者在兩岸投資布局,更有效利用大陸成本低廉及廣大市場腹地的優(yōu)勢。
其次,兩岸直航之后逐步形成一日生活圈。所謂一日生活圈,即兩岸的大城市之間得以一日內往來,取代以往單程就費時一天的狀況,從而擴大兩岸各個層面的交流,自然出現無數的新商機。對商務人員來說,“兩岸一日生活圈”的成形,一方面可以節(jié)省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他們開拓兩岸事業(yè)新版圖;對于兩岸文化界、娛樂界以及創(chuàng)意產業(yè)界人士來說,他們藉此可以更好地整合在兩岸的事業(yè)發(fā)展,不會再顧此失彼。隨著兩岸人民的往來增加,將有助于兩岸的社會的發(fā)展融合,特別是有可能出現新的“兩岸通勤族”,從而逐漸影響兩岸民間相互的印象與意識形態(tài)。
第三,兩岸直航之后,由于經濟一體化、一日生活圈等現象的形成,逐漸使得兩岸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從兩岸之間來看,意味著兩岸之間的交互影響,將更直接、更快速、更明顯;從國際的角度來看,兩岸就是—個整體的區(qū)塊,榮則俱榮,損則俱損。大陸學者也認為: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大陸對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的愿景,也是對兩岸關系性質的又一次清晰的戰(zhàn)略定位。
總之,兩岸學者基本上都肯定兩岸直航對兩岸關系的正面功能,也有人更預期“三通”后經濟交流平臺的長期確立,將會對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達成和平協(xié)議的政治談判起到推動作用。所以可以大膽地說“大三通”的現實,終于成為兩岸和平相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乃至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強力紐帶,是兩岸關系的新啟點,也將帶給兩岸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