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敏
物理教學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另一方面由于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夠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
那么,物理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基本理念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 真正理解“生活”的含義
“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是指學生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它應包含三層含義:
1.1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不同的感性認識,建構主義認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該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讓學生在比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過程。
1.2現(xiàn)時的生活環(huán)境?,F(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xiàn)的,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物理問題,懂得物理的真正價值。
1.3 學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案例一:在八年級上冊物理《物態(tài)變化》的教學中,像“測體溫時先要把體溫計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結冰”“水的沸騰”“剛洗完澡感覺很冷”“夏天吃冰棍兒時,剛從冰柜里面拿出來,包裝紙外面有‘粉,剝開之后會冒‘煙,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會出‘汗”“放在衣柜里的衛(wèi)生球過段時間變小甚至不見了”等等關于蒸發(fā)致冷,講到了用擦酒精的辦法為高燒病人退燒,但學生更熟悉自己如果發(fā)燒,父母會用濕毛巾敷在額頭上幫助退燒等,這些都是學生現(xiàn)時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要啟發(fā)他們進行比較,悟出其中的道理。
2. 教師要精心備課,理解和詮釋教材內容,用足用活教材
物理教材內容不可能完全照顧到學生的個體經驗,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jù)本地區(qū)、本學校、學生的生活背景等諸方面的因素來理解和詮釋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本地區(qū)、本學校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對物理教學內容適度地進行增、刪、改,形成自己的講義。
案例二:在九年級物理“力學”部分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同學們熟知的、普及性非常強的自行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補充了力學原理在自行車上的應用的例子,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強化和鞏固,還指導學生掌握了一些自行車的使用和維護方面的小竅門:
2.1 摩擦力知識的應用。
自行車的前軸、中軸及后軸,還有腳踏板等處均采用滾珠軸承以減小摩擦。為進一步減小摩擦,人們還常在這些部位加潤滑油;自行車多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以增大摩擦。如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腳踏板套、閘把套等;還有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剎車時,車輪不再滾動,而在地面上滑動,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車可迅速停駛。而在剎車的同時,手用力握緊車閘把,增大剎車皮對鋼圈的壓力以達到制止車輪滾動的目的等等。
2.2 壓強知識的應用。
座墊呈馬鞍型,它能夠增大座墊與人體的接觸面積以減小臀部所受壓強,使人騎車不易感到疲勞。自行車車胎上刻有載重量。如車載過,則車胎受到壓強太大而被壓爆。
2.3 簡單機械知識的應用。
自行車制動系統(tǒng)中的車閘把與連桿是一個省力杠桿,可增大對剎車皮的壓力。自行車為了省力或省距離,還使用了輪軸:腳蹬板與鏈輪牙盤;后輪與飛輪及龍頭與轉軸等。
3. 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聆聽學生的心聲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理解只能代表教師單方面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教師對物理課程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這都不代表學生的理解方式,因此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就是最直接的面向生活的體現(xiàn),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反應對物理課程做即興調整和發(fā)揮,同時注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也可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惑。
案例四:在教學“凝固現(xiàn)象”時,有位同學在課堂上突然冒出一個問題:家里點豆腐的過程是不是凝固現(xiàn)象?加石膏又起什么作用呢?都怪我才疏學淺,當時可真被問住了。只好機敏地“敷衍”道:這個問題提得好,希望同學們就這個問題利用課余時間查查各方面的資料或向人請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次課上我們再交流答案。這樣既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望,又滲透了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方法。事后,我自己也查找了資料。原來豆腐的原料黃豆富含蛋白質,蛋白質含量約36%~40%,經水浸、磨漿、除渣、加熱,得到的是蛋白質的膠體(一種介于溶液和懸濁液、乳濁液之間的混合物)。點豆腐時加石膏就是設法使蛋白質發(fā)生凝聚而與水分離。除了石膏外,還可用鹽鹵(氯化鎂)、酯酸、檸檬酸等點豆腐,現(xiàn)在還有一種新的化學物質——葡萄糖酸內酯,用它點制的豆腐潔白細膩,質量明顯高于傳統(tǒng)方法制作的豆腐。同學們查找的資料也與這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同學們自己找到了答案,明白了點豆腐的過程并不是凝固現(xiàn)象,學習物理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當然,“從生活走向物理”強調生活的教育意義,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用生活來取代物理知識,畢竟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和具體性等特點。如何保證學生獲得具有普遍性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兼顧面向學生的個體、特殊的生活,切實推進新課程的改革,是我們每一個物理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收稿日期: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