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凱
不讓別人稱“神童”
卡爾·威特嬰兒時期反應相當遲鈍,由于父親的精心培養(yǎng),才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是,他父親十分忌諱這個“神童”的稱號,堅持不準別人表揚自己的兒子。有一次,德國有一個叫H的督學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親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約定:“不管考得怎樣,決不要表揚我的兒子?!?/p>
H先生是一位擅長于數(shù)學的學者,出了不少數(shù)學難題讓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卻相當輕松地很快解完了這些題目,并且演算正確。H先生見狀,禁不住贊嘆:“真是超過了我們學者!”威特父親一聽此言,立即糾正說:“哪里哪里,由于這半年兒子在學校里聽教學課,所以還記得?!苯又鳫先生又出了一道大數(shù)學家歐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難題,要小威特做。誰知,小威特只用了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做出來了。H先生高興地向威特父親祝賀?!澳愕暮⒆觿龠^了歐拉!”威特父親聽了更加不高興,嚴肅地說:“瞎馬有時也能吃到豆,這是偶然的?!彼溃^“神童”無非是某些人學知識較早一些、深一些罷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稱號上,不繼續(xù)上進,“神童”便會不“神”。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謹慎引導,小威特避免了某些被稱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驕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歷來所常見的“十歲神童、十五才干、過了二十變庸人”的厄運,使小威特在學問上始終盛而不衰。
歌德受教于父母
歌德是個獨生子,父母很疼愛他,對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親經(jīng)常拉著小歌德到公園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這時候,父親總要教他唱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謠,父親的用意是想在游戲中向兒子灌輸一些知識。
母親的教育藝術更不亞于父親。在歌德剛剛兩歲的時候,媽媽每天像上課一樣給兒子講故事,先從講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習慣。然后給兒子講一些“長篇”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種教學形式來“實施”的。每當她講故事的時候,她的“故事教學”不是一個勁地“滿堂灌”,而是采用像中國的章回小說形式一樣,每次講到一定階段,或是講到重要轉折關頭時,就突然停止,宣稱“休息”,然后讓歌德自己去聯(lián)想下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甚至讓他推想故事的結局。
小歌德總是為此作出各種猜想,有時還跑到奶奶跟前認真商量。第二天,當母親繼續(xù)講故事之前,小歌德說出自己設想的情節(jié)。他的母親常常會高興地笑起來。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學、音樂、繪畫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歲時便精通四國語言,成年后寫下了許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傳于世。
蓋茨與父母
蓋茨出生于律師和教師之家,這個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蓋茨的智力開發(fā)和培養(yǎng)。
蓋茨從小酷愛讀書,盡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喜愛讀成人的書。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隨意翻閱父母的藏書。他7歲的時候,最喜歡讀的書是《世界圖書百科全書》,他經(jīng)常幾個小時地連續(xù)閱讀這本大全,一字一詞地從頭讀到尾。
小蓋茨的父母還盡可能地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當他逐漸長大時,父母鼓勵他參加童子軍的野營活動,小蓋茨從與其他孩子的相處中得到了友情的滿足。
從蓋茨進湖濱中學那間小計算機房的那一天起,計算機對他就產(chǎn)生了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15歲時,他就為信息公司編寫過異常復雜的工資程序。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學接受為學生,他更一發(fā)不可收,經(jīng)常在計算機房通宵達旦地工作。有好幾次蓋茨告訴父母:他想從哈佛退學與他人一道干計算機事業(yè),但父母極力反對兒子開公司,尤其是在畢業(yè)以前。父母還請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個著名企業(yè)家斯托姆來說服蓋茨打消開公司的念頭。斯托姆不但沒有勸阻他,反而在傾聽了這位十幾歲孩子的演說后,鼓勵他好好干。1977年蓋茨正式退學。他不是厭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遠大前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IBM開始尋求合作伙伴,在與蓋茨交談了5分鐘后,IBM的人認為這是與他們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蓋茨為自己寫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的小賬本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里干農(nóng)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于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時0.37美元入賬,而后與父親結算。這事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并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并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勤勞節(jié)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jīng)歷!
小羅斯福的好習慣
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總統(tǒng),他的成功得益于從小養(yǎng)成的依據(jù)時間規(guī)律生活的良好習慣。小時候,羅斯福的母親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上午7點起床,8點早餐,然后跟家庭教師學習2~3個小時后休息。13點吃午飯,午飯后再學習到16點。
我們知道,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里,一個人的精力狀況是不一樣的。美國伊利諾大學的一位醫(yī)學博士發(fā)現(xiàn):人在上午10~11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在下午15~16點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里。在母親的合理安排、嚴格要求下,羅斯福從小就養(yǎng)成了依據(jù)時間規(guī)律生活的習慣,這對他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居里夫人的家教藝術
居里夫人,作為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
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并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shù)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是智能超群、碩果累累。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fā)現(xiàn)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于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作為母親,居里夫人又是怎樣培養(yǎng)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發(fā)展的年齡優(yōu)勢。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們與貓玩;讓她們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云,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們到水中拍水,使她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后,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制作,如數(shù)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 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院里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并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于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性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居里夫人作出了一項重大的決定:將諾貝爾獎金獻給法國政府, 用于戰(zhàn)時動員。居里夫人還親自帶著X光機上前線服務,并帶著伊倫娜隨同前往幫助檢查傷病員。戰(zhàn)爭結束時,法國政府向伊倫娜頒發(fā)了一枚勛章,這對年輕的姑娘來說真是極大的榮譽。
孩子們成長起來了,尤其是伊倫娜在戰(zhàn)時的經(jīng)歷使她變得更為成熟。這讓居里夫人頗感欣慰。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孩子們節(jié)儉樸實、輕財?shù)钠返?。她對女兒的愛,表現(xiàn)為一種有節(jié)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yǎng)志”,她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 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倍桥囵B(yǎng)她們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 她告誡兩個女兒:“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比桥囵B(yǎng)她們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她常與子女共勉道:“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四是教育她們必須熱愛祖國。除了教她們波蘭語,居里夫人還以自己致力于幫助祖國科學發(fā)展和波蘭留學生的行動感染伊倫娜和艾芙。尤使她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fā)現(xiàn)的新元素“釙”所表現(xiàn)出的赤子之情。后來,她的孩子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倫娜夫婦,不僅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yè),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們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