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修大觀園,和乾隆爺修圓明園,慈禧太后修頤和園差不多,也和農村—個富了的老鄉(xiāng)花錢修門樓是一樣的道理。
中國園林之勝,獨步天下,雖然經過白云蒼狗的世事變幻,許多園林成了廢墟,“最是楚宮俱泯,舟人指點到今疑”,供后人抒懷古之幽情。而另一些園林今天仍然存在,已經成了全體人民的財產,被有關部門圈起來向人民售門票賺錢,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猶存的園林幾番易手?當初的主人是誰?
以前我總以為中國人愛修園林是因為天性愛美,后來才漸漸明白,愛美之心對修園林的動機來說,根本不是主要的。張揚主人的氣派才是最主要的動機。元春省親就停留半天,賈府卻要花巨資修那樣一個豪華的大觀園。盡管當時賈府財政情況已顯窘境,然而大觀園卻非修不可,這筆錢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不能節(jié)省。同樣的道理,號稱“十全老人”的富貴皇帝乾隆爺在位時,清朝國力強盛,他召集能工巧匠修建了讓國內外人士贊嘆不已的圓明園:慈禧太后當國時,大清的國勢一天不如一天,但為了老佛爺的六十大壽,哪怕挪用辦海軍的錢,也要重修頤和園;明清時揚州賺了大錢的鹽商、蘇州退休回家的大官,也大多不惜花巨款修建園林。
中國古代的政治其實是真正“以人為本”的,但這個“人”當然不是普通大眾,而是擁有權力、一言九鼎的人,一切的活動都必須圍繞他轉。而修園林就如今天的妙齡女郎買時裝一樣,是一種給自己長臉添彩的奢侈性消費。因此,賈府就是東借西挪也要把大觀園修起來,以此來顯示賈府依然有公侯之家的氣派,也顯示對皇家的忠誠。大清哪怕內憂外患不斷,當家人老佛爺的生日是斷然不能簡單了事的,因為老佛爺有面子就等于大清國有面子,這頤和園非得重修不可。而那些發(fā)財的商人、致仕的官員,要在地方顯示自己的地位、獲得別人的尊重和艷羨,也要修園林。
世上是否真有大觀園我不知道,但賈府敗落后,它要么廢棄要么落入新貴的手中。而京城里尚存的恭王府、明珠府等園子,它們的歷史就是一個個顯赫家族的敗落史。乾隆的圓明園再美麗,也擋不住在他后代的手中,讓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燒個干凈;頤和園的太平景象也改變不了黃海之上大清水師的敗局。據說朱元璋帶領淮西一幫兄弟打下江山,定都金陵。各勛臣親貴爭相建豪宅、修園子,首功之臣徐達的家里人對建筑工人說:“活干好一點,房子給我蓋結實,別住著住著就塌了?!币晃焕瞎と嘶卮鹫f:“我參與修建的宅子數不勝數,沒有一家是好好住著而房子塌了,大多是宅子還好得很,那家就敗落了,大宅子換了主人?!?/p>
杜牧當年面對西晉首富石崇的金谷園遺址,感慨萬千地寫了首絕句:
繁華事散逐香塵,
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
落花猶似墜樓人。
這大觀園和世上所有園林一樣,它們的命運確與主人的命運關系甚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