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懷疑自己是否慣性陰暗:為什么被人譽為“上海之根”的“城隍廟”——官名“豫園商城”——在我的眼里只是一具輝煌的軀殼呢?
近日去轉(zhuǎn)了幾次,越轉(zhuǎn)味道越不對,似乎我們都被“設計”了,城隍廟被種種鏗鏘的理由搞成衙門狀,還擺出一副提醒大家感恩的pose,真不知人間還有如此厚顏事。
當然,我們小時候的“城隍廟”遠不是這樣的。建筑都是舊舊的,但是絕不傾圮,門前都是“臺格路”,小塊的花崗巖,透氣又透水,磨得精光滴滑。從一對石獅子蹲守的大門進去,就是一片駭人的熱鬧,小吃多如恒河沙數(shù),店鋪密得鱗次櫛比,舊貨店、古董店、茶館店、舊書店……一點不用夸張,在這里尋尋覓覓你總能淘到一些舊時代“根性”的東西,好比一個時間的老窖,厚厚的老垢里沉積著釅釅的市井味。對我們孩子來說,最酷的無非是耍猴賣拳的、吆喝魔術的以及各種精巧絕倫的手藝活。城隍廟是活的,天天涌動著“根”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
但現(xiàn)在的城隍廟則不然。
首先娛樂不見了蹤影。其次“改造”后的它。雖然巍峨多了,紅頂多了,儼然“天上宮闕”,但因此也有了諸多的“不準賣”:針頭線腦不準賣、封建迷信不準賣、無證無照不準賣……一句話,門檻一高,小販全跑,巍峨的城隍廟如今除了小吃,放眼都是珍珠瑪瑙翡翠黃金水晶。曾有外地朋友問我,現(xiàn)在的城隍廟怎么像“顆?!蔽桂B(yǎng)的豬,沒有一點肉味?
所幸小吃還在,但是一律被公權力招安入殿,饗以華蓋,問題是小吃命賤,該配路邊,那“寧波湯團”哪里還有“糯、綿、甜、滑”的旖旎?咬進去只是“砂糖”的顢頇,而“南翔小籠饅頭”的“滴滴頭”(收口處)居然石硬,皮厚得像淫棍;最可惡的是“湖濱點心店”,“陳友志開洋蔥油面”早已挺尸,不知哪里招來的野蠻血湯難吃得像“汰腳水”……
我一直醉心小吃,曾以這樣的文字贊美一家名叫“縮頭面店”的大腸面:“大腸和上蒜泥辣椒爆炒后立即澆在面上,油亮微顫,咬下去脆嫩香滑,如輕咬佳人的手指,數(shù)九寒天吃上一碗,揮汗出門,乃不知有珍饈,無論水陸?!?/p>
但如此佳物,于今安在?一怒之下,帶著老婆徑奔了隔壁的“四牌樓”,那場景才叫“百花齊放”,和童年記憶中一樣嘈雜——羊雜碎、瓦罐湯、油墩子、盤香餅、炸荷包、鹵脆腸……
老婆看見油墩子,眼睛直了,沒多想就買了一只松松脆脆地大嚼,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她眼神不對,定漾漾地只凝視一個方向,手中之物還剩三分之一就扔掉了,直嚷著喉嚨“蠔”,回家折騰一晚上,平明時分云鬢狼藉地又吐又瀉,明擺著中了地溝油的招,還不知道面粉里摻?jīng)]摻滑石粉……
她就此蔫了一星期,一進食,就嚷“喉嚨燒”。本來還想對城隍廟的釅味和“老垢”大聲招魂的,現(xiàn)在看來,命沒被“垢”掉還得感謝城隍爺?shù)穆《鳌?/p>
任什么事,到了中國都這樣難纏,一收就死,一放就亂,若是顯規(guī)則吧,則法令法規(guī)的推行,動輒就遇“民曰不便”的抵牾,大家都挖空心思地先把“規(guī)則”蛀空了而最終將它的軀殼堂皇地佛龕著;可如果按潛規(guī)則辦事呢,又誰都不肯道德自律,心里假設著“人人害我”,從而毫無內(nèi)疚地去“我害人人”,比如這油墩子這鹵脆腸,如果由著它“老窖”下去,沒準那油已是人油而腸子儼然人腸矣。謂予不信,且看“水滸”中“十字坡”的那撮“近根者黑”的“毛毛”,庶幾可證吾說流傳有序而并非“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便視而不見光明”。
《食品安全法》畢竟出來了,“三鹿”也被收購了,但有法不見得比無法好,因為法律在他們的手里,舞法的還在,枉法的還在,“變法”的也還在。若說食品從此安全了,未免太過幼稚,君不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出臺多年,年年的“3·15”不也照樣哀聲一片,恨聲一片。升斗小民,惟一的“安全法”恐怕只能是停止懷舊、“紅頂飯店”多走走,“路邊的小吃不要睬”。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
她未免太名媛了。相形之下,我等粗胚委實只有一恨:恨無百毒不侵之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