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群
【主題闡釋】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俗,由于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的活動至今還流傳在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限,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jù)學(xué)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紀念屈原說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里,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下面三篇文章都與端午節(jié)有關(guān),有由端午的紅花想到兒時的伙伴,流露濃濃的思念之情;有用苦艾葉煎的水煮的雞蛋,雖有些苦卻頗具特色;還有發(fā)生在端午節(jié)的親情故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怦然心動!
【作品展廳一】
端午的紅花
桑飛月
我會在端午臨近的時候想起一種花,這花不漂亮,即使后來雖著了紅裝,也不艷麗,那細絲簇擁的頭狀花序,總會讓人想起無爹娘照管的女孩子的發(fā),且它的枝葉猙獰又帶著刺,所以相對于牡丹芍藥等,它有一個俗氣的鄉(xiāng)妞式的名字——紅花。
紅花花朵最初是黃色的,倒應(yīng)了黃毛丫頭之說,只是后來才出落成姑娘,披上紅嫁衣。紅花“灼灼其華”“大紅大紫”的時候是在端午。
在我們老家,端午有一種習俗,小孩子們要佩戴五色線和香囊。
五色線,即用五種不同顏色的線擰在一起,戴在手腕、腳踝和脖子上,據(jù)說是能辟邪去病,到了農(nóng)歷六月六,才能解下來扔到溪水里沖走。我們小時候家里窮,無飾物,所以這個小小的活動項目對女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每個人總想把自己的五色線配得最為絢麗多彩——關(guān)于這五色線要有哪五色配成,好像當時沒有固定的說法。當時我母親是個教師,對這些小事情向來不多關(guān)注,我也便只好和鄰家女孩娟子一起去配五色線或縫香囊。
我從母親的針線筐里翻出白線黑線,然后和她一起用青草和紅花,分別染成綠線和紅線及黃線。摘紅花的時候,她往往搶著去,說自己不怕葉刺扎。之后,她就用布滿小傷口的手指給我系五色線,很開心的樣子。
但這些快樂的日子仿佛很短暫,瞬間就流逝了。我上初中那年,她輟學(xué)了,因為此時她有了繼母,她要照顧繼母為她生下的妹妹和弟弟,還要做飯。之后我們便漸漸遠離,我不見了她,她不見了我。倒是假日回家時,母親說過一些有關(guān)她的信息:
娟子跟著她爸爸給建筑工地開吊車去了。娟子去廣州打工了。娟子上個月回來了,手臂在飯店里被燙傷了,手指都長在了一起。
大二那年寒假回家,母親告訴我:娟子結(jié)婚了,對象是王莊(一個和我們村相鄰的村子)的,據(jù)說是在廣州認識的,比她大十多歲。
想起去看她的時候,是很多年后的一個春節(jié)。我回老家路過那個村子,見一位婆婆正在路口翻曬柴草。便走過去問:“婆婆,娟子家怎么走?”婆婆搖了搖頭。我又指著不遠處的我們的村子對她說:“從小莊嫁過來的。”她恍然醒悟:“哦,你說的是王蛋蛋的媽吧!在外打工,兩年都沒回來了!孩兒跟著他奶奶呢,住前面……”
又過了一些年后,端午的習俗變了,我開始入鄉(xiāng)隨俗地插艾蒿、買粽子、買潔白的梔子花。但我一直覺得這是別人的端午,我的端午,應(yīng)該是綁五色線、戴香囊的,還有就是和娟子一起手牽著手,去菜園子邊上采紅花的……可是,娟子在哪里?紅花又在哪里呢?
(選自《揚子晚報》)
探究練習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章第二段中的畫線句子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3.讀讀文章第七段,試從寫法或內(nèi)容方面任選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4.如何理解文章第十段中畫線句子的含義。
5.端午節(jié)中你有難忘的人和事嗎?請簡要介紹一下。
【作品展廳二】
端午的苦艾蛋
孫佳新
對于端午節(jié),我有著久遠的回憶和感悟。
家鄉(xiāng)風俗,端午這天,除了家家吃粽子外,還要在門前擺放苦艾,孩子們把艾葉編在發(fā)辮里,佩在衣襟上,用艾葉燒水洗浴。我小時候除了盼過年,大概就是盼中秋和端午了。年和中秋不必說,盼端午是因為這一天可以吃到一個整雞蛋,粽子倒不是很稀罕的。那時家里生計艱難,平常難得有機會吃到一個整雞蛋。
在端午來臨之前,我就開始想象那可愛的雞蛋的樣子。我可以盡情地把玩夠了再慢慢地品嘗它。然而我熱切地等待總是遭遇失望———不是得不到那個期望已久的整雞蛋,而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雞蛋要用苦艾煎的水煮!
我每每捧著那個苦味的雞蛋就會懊喪地想:我等了這么久,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既然給我雞蛋,為什么要在苦水里泡?那苦苦的滋味里包裹的卻又是我一心向往的東西!
以后的端午節(jié)我總是央求母親不要用艾葉煮雞蛋,母親總是安慰我說:“苦是苦,但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你細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
長大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苦也別有滋味,苦味的蔬菜和飲品對人體往往大有裨益。細想起來,覺得人生路上也時時會遇到那苦味的雞蛋。從懵懂少年到生命旅途中淡泊的行者,曾經(jīng)有過多少夢想和期待!可是費盡了心力得來的未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身體的疲憊和內(nèi)心的焦躁無不是生命的苦,有誰可以逃避?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在期待中努力,我一天天成長;從失望中找尋新的方向,我也一年比一年成熟了。
這時,我才明白,母親說的“苦里面也有清香呢”,包含著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選自《讀者》)
探究練習
1.試從文章結(jié)構(gòu)的角度談?wù)劦谝欢卧谖闹械淖饔谩?/p>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五段中“苦是苦,但對身體有好處的。你細品品,苦里面也有清香呢”這句話的含義。
3.作者小時候盼望端午的原因是什么?請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4.這篇文章闡述了怎樣的道理?說說你的看法。
【作品展廳三】
端午節(jié)
曾苗祥
剛過了春節(jié),母親的話就消滅了我們的余興:沒米了。父親無言。嘴上的旱煙管銜著紅點,閃閃滅滅。末了,旱煙管在虎口上一碰,紅點“滋”的一聲在水中散成了一朵煙花。父親背起一副麻繩,扯上扁擔,厚厚的嘴唇緊閉著,望了我們兄弟仨一眼,走出了家門。
母親一陣風似的追了出去,很久很久,直到看不見父親的背影,才慢慢地轉(zhuǎn)過身走回屋里,一雙眼睛紅腫紅腫的。
開頭,母親還能從張嬸李嫂那借來一升半米,米和著野菜煮,碗里蕩出另一個我,一動,它就顫悠悠的。以后,野菜就獨霸天下了。
張書記的兒子小凌是我的同學(xué),身上擠著的是調(diào)皮搗蛋的肥肉,雙眼的位兒都讓它們霸占了許多。他的母親很疼他,每天幾次在樓上長一聲短一聲地呼喚他吃這吃那。去年的端午節(jié),我聽著小凌的母親呼喚他吃粽子,喉嚨直癢,我們家只熬了一鍋比平常稠了一些的米飯,我就問母親:“我們干嗎不包粽子呢?我們也包吧,媽!”
父親把眼睛瞪得老大,端起飯碗正要吃飯的母親又把飯碗放下,我吃了飯,走進母親的房里,她斜躺在床上,雙眼吊著淚,拉過我的手撫摩著我的臉,聲音很小很小,但我聽來卻像炸雷:“明年咱們也包粽子!”
今年端午節(jié),母親真的開始在裹粽子了,我們兄弟仨就忙著抬水、燒火,高興得沒法形容了。
包好了,母親將粽子一個個數(shù)著放下了鍋,剛好三十五個,一陣旺火猛攻,粽子煮熟了。
這時候父親竟回來了,他一臉的黝黑,背又駝下去了許多。母親很高興地接過父親手中的扁擔,邊為他打水邊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我也為你包了五個粽子哩。”
“粽子?我們也敢吃粽子?”父親望見了掛在墻上很神氣的粽子,沉下臉來說:“我干十天苦力還賺不來這么多的粽子,這是官家的排場,我們一下子就吃了我半個月的血汗錢!”
我很少看到父親生這么大的氣,他抖著胡子,一步跳到母親的身旁,“啪”地一掌印在母親的嘴上:“你也變得貪吃起來?”
母親捂住漲得通紅的臉,正想說什么,驀地一個女人的聲音得意揚揚地從墻門縫隙透了進來,挑撥得房里嗡嗡作響:“小凌,粽子熟了,快來吃呀!”
母親忘了一切,一下子年輕起來,對我說:“快,把門打開?!?/p>
我聽話地去開了門,母親用雙手圍成喇叭狀,連叫著我們兄弟仨的名字:“來呀,粽子煮熟,快來吃粽子啰!”我從沒聽到過母親的叫聲會如此洪亮。
她笑了,滿是皺紋的臉笑得燦爛照人。
父親又扛著扁擔走了,母親在他簡單的行李里塞進了五個粽子。
我先后吃了十個粽子。
我問二弟,二弟說:“我吃了十個?!?/p>
三弟歪著頭,用兩只手比畫著,兩腮一鼓一鼓地笑著說:“我也總共吃了十個。”
(選自《小小說選》)
探究練習
1.文中的母親具有怎樣的性格?
2.讀讀文中的畫線句子,試分析人物當時的心情。
3.這篇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傳神生動,試從文中找出一例作簡要分析。
4.文章最后交代每人吃粽子的數(shù)目有什么用意?
5.讀過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參考答案
《香香的粽子 濃濃的感情》
作品展廳一:
1.第一段寫紅花的作用一是為引起下文對娟子的回憶;二是紅花的普通也襯托了娟子的樸實無華。2.比喻。用姑娘來喻紅花,更有新意,形象地寫出了紅花初始時的俗氣,到后來的成熟,同時也推動后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3.寫法上這段文字用的是短句,略寫娟子的生活過程,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娟子的關(guān)心和思念。4.最后一段文字點明文章主旨,由端午想到了兒時的朋友娟子,流露出對兒時朋友的關(guān)切、思念之情。5.略。(能寫出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人和事即可)
作品展廳二:
1.第一段總領(lǐng)全文,引出下文的敘述。2.苦不僅是無法逃避的,還別有滋味。3.因為這一天可以吃到一個整雞蛋。4.大凡成功人士,又有誰沒有經(jīng)歷過人生之苦呢?身體的疲憊和內(nèi)心的焦躁這些人生中所遭遇的苦,對人生何嘗不是一種磨礪?甘與苦相依相生,相輔相成。
作品展廳三:
1.這位窮人家的母親性格善良,對孩子和丈夫充滿了無限的愛。2.表現(xiàn)了母親痛苦和無奈的心理。3.如“父親又扛著扁擔走了,母親在他簡單的行李里塞進了五個粽子”這處細節(jié)描寫,母親雖然挨了丈夫的打,但最后還是塞給他五個粽子,表現(xiàn)了她的善良。4.前文有交代共包了35個粽子,說明母親一個也沒舍得吃,展現(xiàn)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疼愛。5.略。(圍繞母愛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