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軍 王洪成
摘要總結了當前校園綠化現狀,從點、線、面3個層次介紹校園綠化植物的配制,并就其配置特點進行分析,以期為北方校園綠化植物配置提供參考一
關鍵詞北方校園:綠化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739(2009)16-0198-02
1校園的綠化現狀
1.1整體綠化無主題,綠化缺少特色
校園環(huán)境既是學生休憩、活動、學習的場所,也是校園人文精神的體現,一些校園整體綠化有余,美化不足,無突出性主題,樣式呆板,無法體現一所學校的氣質。
1.2園內物種少
縱觀學校的各個角落,喬木主要以楊、柳為主,灌木、藤本植物較少,地被植物多以結縷草鋪就草坪。綴以沙地柏斑塊。行道樹基本以銀宗楊、旱柳為主,道路鑲邊較少。群落結構單一,物種豐富度小,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極易遭破壞,生態(tài)平衡難以維持。
1.3植物季相、色相變化不明顯
校園暖季以綠為主要底色,與紅磚色的建筑樓群相得益彰,但秋冬季節(jié)景觀蕭條,缺少色彩和生機。整體色彩明暗、冷熱的對比較差,色塊比率不協(xié)調。
1.4平面綠化有余,垂直綠化不足
校園綠化多以草坪鋪就。較大平面內植被多為低矮植物,高大喬木、灌木較少,植被層次結構不明顯。隨著建筑物的增多,綠化面積逐漸減少,要以最小的地種出最大的綠量,急需加大立體綠化,節(jié)約空間,見縫插綠,整體提高校園的綠化總量。
2北方校園綠化植物的合理配置
2.1點
指一些主要地點的處理,如大門、辦公室的入口處等。這些地點常給人第一印象,有所謂“門面”之說,所以植物配置設計要求簡潔別致,設有種植槽或花壇的,可配以色彩豐富的觀葉植物,如灑金榕、紅花繼木、黃刺梅等;門前有空地的,可采用喬、灌、地被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種植觀葉觀花灌木;還可以配置時令花卉擺設,色彩圖樣常換常新,變化多姿。
2.2線
包括校道兩側綠化、運動場周邊綠化、校園周邊防護帶綠化等,它像網絡般連接著一片片的綠地,使之形成一個整體。校道兩側行道樹的選用,主要以蔭庇為主,可用旱柳、垂柳、楊樹、唐槭樹等闊葉樹木,也可以間植小榆樹、水蠟、黃刺梅等球灌木。如果道路離教學樓、實驗室等建筑的距離小于5m時,則不應該選擇闊葉樹作為行道樹,可用花灌木、綠籬作路旁綠化植物,也可以選擇云杉、杜松等樹身聳立、遮蔽性小的植物。運動場周邊綠化既要保持通透,又要有一定的遮蔭,可種植高大的喬木,如樟子松、鉆天楊等,喬木下不宜配置灌木,以免阻礙運動,造成植物的傷害。校園周圍防護帶的綠化,其形式多為成行成排地種植喬木,可一排,也可以多排,根據實際需要及用地面積而定。如在校園北面,可多種幾排大喬木,以阻擋北風吹襲。
2.3面
指面廣、量大的綠地,如校園內游憩綠地,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等前后面積較大的地塊。其目的是為了在建筑周圍形成一個安靜、清潔、衛(wèi)生的環(huán)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從建筑功能的需要。在教學樓、圖書館的南面,實驗室南北面的綠化,應考慮室內的通風采光需要,在離建筑5m之外。才可以種植大喬木,近窗邊種植灌木,其高度不宜超過首層窗戶,在建筑東西側,可選擇一些快生闊葉大喬木,以防日曬。在離教學建筑一定距離、面積較大的地塊,可規(guī)劃為校內游憩綠地,即全校師生課余交談休息的場所。其設計多使用自然式或混合式,通過植物構景,結合堆山置石或雕塑小品,豐富園景,但總體布局設計上要滿足師生散步、休息的功能要求,不論主景還是配景,都要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2.4空間
指垂直綠化,包括屋頂綠化、花架綠化和墻面綠化等,是利用較小土地而獲得較大綠化面積的有效方法,而且還豐富了綠化的層次和形式。屋頂綠化場地比較狹小,并受多方面的限制,有土層薄、易積水等缺點,在植物應用上應慎重選擇,主要以灌木、草本花卉為主,也可結合水池、小型假山、園林小品等布置,盡量打造出安靜、幽雅、空氣清新的環(huán)境?;芫G化一般在離花架1m內選用一些攀藤植物在地面上種植,也可以在花架上固定一些盆栽花卉,既可遮蔭又豐富了景觀,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室外學習、活動、休息環(huán)境。如果建筑的角隅線條生硬,通過植物進行緩和最為有效,宜選擇觀葉、觀花植物成群配植,也可略作調整,栽草,再植花灌木組景。
3校園綠化配置特點
3.1校園綠化與園林綠化的差別
(1)園林是以樹木、花草、山石、水面等自然景物為主體,以建筑小品為點綴,來襯托自然景物,即使量較大的亭臺廊榭,除造景需要外,其功能也是為滿足人們的游憩要求。而校園綠化是通過種植樹木花草等措施,改善小氣候,美化環(huán)境,配合校園建筑起著襯托的作用。
(2)學校是以建筑為主體的空間環(huán)境,大部分教學活動都在建筑空間內實施,園林要受建筑的制約,與建筑協(xié)調搭配。如校園建筑屬現代建筑,園內就不要出現一些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小品;規(guī)則式的建筑布局就應配合規(guī)則式或混合式的園林形式。在設計中,不能盲目地搬抄公園中的山水樓臺,而減少僅有的綠地面積,使綠化功能失調;也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綠化效果而密植樹木,盲目配植。應當充分利用綠化來美化建筑立面,彌補建筑空間的不足,使綠地與建筑相協(xié)調。
3.2校園綠化應體現校園活動的特點
(1)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點景手法是創(chuàng)造校園意境的手法,通常通過題詠、匾額、石刻等反映出來。校園中的置石、花架、亭臺等都可以形象化、詩意濃的題詠來點出主題,還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教學宗旨、培養(yǎng)目標等,在校園中設置一些點題點景的藝術品,這種藝術品的設置要同學校的大環(huán)境和設置的具體環(huán)境相適應。如在中學校園,可以1位為祖國作出杰出貢獻的古今人物雕塑為主題或寓意積極向上的小品,激勵師生共同努力,報效國家;衛(wèi)生中專學校校園以救死扶傷為題材,來顯示師生們?yōu)樽鎳t(yī)務事業(yè)獻身的決心。藝術品或紀念物會使整個校園情景交融,它不僅使每個學校各具特色,還有助于教學潛能的發(fā)揮。
(2)校園中多有分區(qū),只是劃分的角度有差別,每一區(qū)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質,容易構成獨有的形象特征,以強化人的感受知識。以植物的名稱來點出某一區(qū)域的特征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某大學的的4個學生宿舍區(qū)就是以所種植的植物命名為楓園、櫻園、梅園、桂園,充分表現了校園綠化的個性。
(3)校園綠地設計受制于校園內各建筑,同時具有輔助教學任務完成的功能,如宿舍附近的綠化,需要提供一個安靜、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利于師生的安靜休息;教室、圖書館周圍的綠地需開闊視野,為師生長時間的閱讀提供一個調節(jié)視力、消除疲勞的綠化開闊視野??傊?,要根據建筑的功能考慮相應的形式,形成不同的特點。
3.3校園綠化應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景觀泛指地表自然景色。校園綠化要結合園林景觀設計,是因為校園良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一方面,要通過大量的人工改
造自然來實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處理現有的自然景觀,以充分利用和塑造自然景觀為手段對調劑校園環(huán)境過于人工化的缺感。
(1)校園植物在景觀應用上的規(guī)劃。根據各校具體環(huán)境進行綠化規(guī)劃,如高校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城區(qū)區(qū)域,充分利用地勢、水面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處于鬧市中心的校園,一般發(fā)展空間有限,綠化應著眼于增綠,充分利用建筑的墻體、圍墻、配建花架等,以搞垂直綠化為主,如種植爬山虎、地錦等植物,給建筑披上綠色的外衣,再配置一些花草點綴校園。發(fā)展空間較大的校園,宜以常綠的植物為骨干,廣檀喬木,配置草坪等,使校園廣闊的空間顯得豐滿。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如利用原有的水面,在其四周種植柳樹等植物,適當的配建涼亭、座椅等,是學生晨讀、休息的好場所,也是校園內一道亮麗的景觀。
(2)校園植物在景觀應用上的配置。①校園綠地是以植物為主體的設計,是用喬木、灌木、草本組成的植物環(huán)境。植物不同的樹姿表現了不同的美感、不同的風格,如松、柏有莊重的氛圍;柳、竹、玉蘭、等植物呈現的是一片清新氣息;龍柏、馬尾松等植物有偉岸的氣勢,表現的風格不同,所選的植物也不同,這就要根據設計的意旨來選擇。②植物配置得體,能使校園成為風景園林。如果校園地廣,可多植紫丁香、山杏、紅櫻桃等花果;同時也要照顧到周圍的環(huán)境,特別是建筑物,使之互相協(xié)調、自然。特別重要的是,要根據草木花卉的習性、形態(tài)、花色等特點,巧妙地布置。而有些校園在緊鄰建筑物的前后左右種植幾排茂密的喬木和灌木,致使室內采光、通風不良,陰暗潮濕,也有不少高校的成片綠地上,擠滿了各活動空間,而且高大的喬木、茂密的灌木還阻礙了人們的視線,縮小了視覺空間,同時又遮擋校舍建筑,即使再美的建筑也難以展露風姿,無法表現校園的景觀。因地制宜栽種不同高度的植物,組成不同功能和審美需求的空間,根據植物高度不同層次,配合建筑物布局恰當地采用不同綠化方式,配置適宜的樹種和花草,使它們分別起到遮擋、隱蔽、庇蔭、分隔、觀賞、襯托、點綴等不同的作用,就可以組成各種功能的空間和校園景觀。③校園植物的選用,除考慮實際的需要外還要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豎向景觀效果。喬木、灌木、草本的上、中、下層次要豐富;陰、陽植物配置要合理。如紫薇、夾竹桃、變葉木、海桐、月季等盆栽陽性植物應置于陽光充足處;馬櫻丹、紫背萬年青、茶花、紅背桂、南天竹、散尾葵、杜鵑等盆栽中性或陰性植物,應置于半陰或較陰的環(huán)境中。只有在適宜的條件下,植物才能正常地生長發(fā)育,充分體現優(yōu)美的風姿,從而滿足校園內師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間要素的需求,達到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