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愨
摘 要:唐初洛陽僧人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一書,反映了當時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響。其中關于新疆于闐政權的毗沙門天王和金銀大鼠的記載,被隱居嵩山的書生李筌加以改造,寫入《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一書中,使毗沙門天王在唐代演變成中國的戰(zhàn)神,形成一種軍禮制度和軍事文化。關于“烈士”協(xié)助隱士求仙失敗的故事,啟發(fā)和促使了唐代類似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這體現(xiàn)了該書所傳達的西域文化對唐代中原文化的濡染和滲透。
關鍵詞:大唐西域記;于闐;毗沙門天王;牛僧孺;杜子春
中圖分類號:K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3—0186—04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包括我國新疆在內的13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情況,使得當時中亞和印巴次大陸各國的風土人情、物產風俗、宗教學術、語言文化等情況不至于湮沒無聞。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一經接觸,難免產生互動的影響。那么,《大唐西域記》對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互動有哪些?它對西域佛教文化的記載對中原文化又有什么影響?筆者僅就這些問題略陳管見。
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和影響
《大唐西域記》雖然是一篇游記,卻記載了漢唐之間中原文化在西域傳播和影響的情況。例如其卷一記載:“(旦邏私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戶,本中國人也。昔為突厥所掠,后遂鳩集同國,共保此城,于中室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辭儀范,猶存本國?!雹僦衼單鱽喼T國與中國的中原王朝通婚,漢族公主去到西域,也帶去了中原文化。該書卷十二記載:“昔波利斯國王娶婦漢土,迎歸至此,時屬兵亂,東西路絕,遂以王女置以孤峰……時經三月,寇賊方靜,欲趨歸路,女已有娠……于是即石峰上筑宮起館,周三百余步,環(huán)宮筑城,立女為主,建官垂憲……以其先祖之出,母則漢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種,故其自稱漢日天種。然其王族,貌同中國,首飾方冠,身衣胡服?!庇州d“當是時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瞿薩旦那國)東界,群下勸進,又自稱王”。帝王后裔因獲罪流放西域,也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不僅中原地區(qū)的絲綢販賣到西域,而且中原地區(qū)的養(yǎng)蠶抽絲技術也逐漸傳到西域,在一些地方也開始生產絲綢。該書卷十二記載:“昔者,此國(瞿薩旦那國)未知蠶桑,聞東國有之,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秘而不賜,嚴敕關防,無令蠶桑種出也。瞿薩旦那王乃卑辭下禮,求婚東國,國君有懷遠之志,遂允其請。瞿薩旦那王命使迎婦,而誡曰:‘爾致辭東國君女,我國素無絲綿蠶桑之種,可以持來,自為裳服。女聞其言,密求其種,以蠶桑之子置帽絮中……遂入瞿薩旦那國,止鹿射伽藍故地……以蠶桑種留于此地。陽春告始,乃植其桑,蠶月既臨,復事采養(yǎng)?!痹摃硎涊d,玄奘應邀前往迦摩縷波國弘揚佛法,拘摩羅王對他說:“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訶至那國(指中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豈大德之鄉(xiāng)國耶?”《秦王破陣樂》是唐初歌頌秦王李世民削平割據(jù)勢力的武功的樂舞,此樂舞在很短時間內就傳到印度,說明唐代中原文化對南亞文化的影響之大。
總之,《大唐西域記》的相關記載,彌補了正史的缺漏,反映了漢唐間中原文化對西域文化
的影響。
西域佛教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大唐西域記》成書以后,在中原地區(qū)廣為流布。它所介紹的西域風情和佛教文化,又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面略舉兩例予以說明。
一、于闐毗沙門天王變成中國戰(zhàn)神
按照佛教的宇宙結構說,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須彌山四周有七重香海、七重金山。第七重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咸海,咸海中有東南西北四大洲,各由一位天王管轄護理。中國所在地為南贍部洲,其天王是增長天王;北拘盧洲的天王是多聞天王,音譯作毗沙門。《大唐西域記》記載:瞿薩旦那國(即于闐,今新疆和田)國王自稱是毗沙門天王的后裔?!拔粽叽藝摃鐭o人,毗沙門天王于此棲止?!遍_國國君年老無子,“乃往毗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回駕,國人稱慶”。但這個嬰兒不吃人乳,國王怕他不能成活,就又來到毗沙門天神祠前,祈求毗沙門天王養(yǎng)育。于是“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地乳所育,因為國號”。又記載說,在瞿薩旦那國城西邊一百五六十里處,在大沙漠的通道中,有很多土丘,“并鼠壤墳也”,即老鼠打洞掏出的土壤堆積成的土堆。當?shù)孛癖娬f:“此沙磧中,鼠大如猬,其毛則金銀異色,為其群之首長,每出穴游止,則群鼠為從?!碑敵跣倥珨?shù)十萬眾前來寇掠,在鼠墳附近安營扎寨。瞿薩旦那王只有數(shù)萬兵力,寡不敵眾。他“素知磧中鼠奇,而未神也”,遂懷著僥幸心理,“茍復設祭,焚香請鼠,冀其有靈,少加軍力”。當天夜晚,瞿薩旦那王夢見大鼠對自己說:“敬欲相助!愿早治兵,旦日合戰(zhàn),必當克勝?!宾乃_旦那王于是號令將士,整軍出戰(zhàn)。匈奴士兵被動迎戰(zhàn),他們的馬鞍、軍裝、弓弦、甲帶等等,“鼠皆嚙斷”,只有“面縛受戮”的份兒。②前一則說毗沙門天王的事,后一則說瞿薩旦那國王的事,二者并沒有內在聯(lián)系,但由于被《大唐西域記》記載為同屬于于闐國的事,后來遂被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編織成一個故事。
關于毗沙門天王如何介入唐朝的戰(zhàn)爭,李筌在《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一書中記載了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吐蕃(今西藏)等國連兵侵犯唐朝的西域城市于闐(今新疆和田),他們夜間看見毗沙門天王在于闐顯圣,“金人披發(fā)持戟行于城上”。于是,“吐蕃眾數(shù)千萬悉患瘡疾,莫能勝”。毗沙門天王“又化黑鼠,咬弓弦無不斷絕,吐蕃扶病而遁”。另一種說法是:吐蕃攻打安西都護府(治今新疆庫車縣),玄宗收到求救的奏表,認為安西離長安12000里,救兵8個月才能到達,來不及解救。有人建議請印度來華僧人不空在長安設壇作法,請出毗沙門天王解救。不空請玄宗手執(zhí)香爐,自己口誦真言。玄宗忽然看見面前出現(xiàn)一位甲士,不空說:“毗沙門天王差二子獨領健兵救安西,來辭陛下?!焙髞戆参鲌蟾嬲f:“城東北三十里云霧中見兵人,各長一丈,約五六里。至酉時鳴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代指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地區(qū))等五國抽兵,彼營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損。須臾,北樓天王現(xiàn)身?!雹坌谟谑窃t令各地建置天王廟,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軍隊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軍時以《祭毗沙門天王文》加以祭祀。
玄宗時毗沙門天王成了中國的戰(zhàn)神,后來的信仰便愈演愈烈。唐后期,柳澈作《保唐寺毗沙門天王燈幢贊并序》,說毗沙門天王“掌燈瞪注,持矛杰立”;“肇興于闐……爰祚我唐”。④盧弘止《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說毗沙門天王“右扼吳鉤(兵器),左持寶塔”,“在開元則玄宗圖象于旂章,在元和則憲皇交神于夢寐。佑人濟難,皆有陰功。自時厥后,雖百夫之長,必資以指揮,十室之邑,亦嚴其廟宇”。⑤唐末王審知在泉州開元寺的靈山上建造天王寺,供奉毗沙門天王。其從事黃滔作《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記其事,甚至對毗沙門的身世、職責作了確切的說明。碑文說:“夫毗沙門,梵音,唐言多聞也。始自于闐剎利(古代印度瓦爾那制度規(guī)定社會分為四種等級,第二等剎帝利是軍事行政貴族)之英奇,膺世尊(釋迦牟尼)帝釋(帝釋天)之錫(賜)號,居須彌山北,住水晶宮殿,領藥叉眾為帝釋外臣,以護南贍部洲……受命帝釋,封邑須彌……于闐分身,皇唐衛(wèi)國,若加善禱,咸蒙圣力?!雹尢拼辛诉@個說法,北宋僧人贊寧撰寫《宋高僧傳?不空傳》時,便以之為依據(jù),又進行了一點加工。這篇傳記說,天寶年間,西蕃、大石(應指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地區(qū))、康國三國連兵攻打西涼府(今甘肅敦煌地區(qū))。不空奉玄宗命,來皇宮中設道場作法。他手持香爐,誦《仁王密語》14遍,玄宗即看見神兵500員出現(xiàn)于殿庭。不空說:“毗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fā)遣。”陰歷四月二十日,朝廷收到當?shù)氐淖酄睿f:“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云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毙诔曛x不空,“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⑦這些說法越說越具體、越形象,追根溯源,系將《大唐西域記》的兩則說法糅合、演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