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的行政審判面臨著許多的困境與難點,現(xiàn)行的司法管理體制、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法》及法院審判職能的行使、法官的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制約司法公正目標的實現(xiàn),應當盡快加以改革和完善。
[關鍵詞]行政審判 困境
作者簡介:章猷才,男,漢,山東省委黨校黨史部,主要從事黨史、政治學、經濟學研究。
行政審判是適合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科學的先進的法律制度設計,是人類社會在安邦治國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優(yōu)秀法律文化。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審判制度,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依法治國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人民法院的重要政治任務和法律職責。
行政訴訟法實施十年來,對于保障公民權利,促進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推動憲政和法治建設,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行政訴訟制度在實踐當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而導致行政訴訟制度的公信力不足,社會各界對行政訴訟的期望值下降。
一、行政審判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案件數(shù)量偏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受案范圍比較狹窄,法院對有關起訴的規(guī)定又作了很多限制性的解釋和理解,導致很多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糾紛,如涉及農民負擔、計劃生育、 企業(yè) 經營自主權、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等爭議不能或難以通過行政訴訟得到解決。
(二)行政案件撤訴率高。在近年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以原告撤訴方式結案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非正常撤訴,即原告撤訴并非因為其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或重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再有異議,而是基于外力的影響而不得不撤訴。
(三)行政審判質量不高。行政審判的重點應當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但在實踐中卻常常出現(xiàn)法院與行政機關在法庭上一起審原告的場面;由于常常受到政府不適當?shù)母深A,行政審判的公正性難以保證;法院對行政行為在事實與法律問題上的審查力度缺乏明確的認識;行政判決不規(guī)范, 內容 過于簡單,缺乏說理性和說服力。
(四)行政判決執(zhí)行難。執(zhí)行是行政訴訟的最后一環(huán),只有將判決的內容付諸實施,行政糾紛才能最終得到解決。但在實踐中,行政判決常常得不到執(zhí)行,有些行政官員甚至公然藐視法院判決。因此,反思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制度的內在缺陷并提出改革的構想,是我們不能不重視的重大課題和重要使命。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是當事人訴訟意識不強。因法律知識欠缺,有的相對人不知道運用行政訴訟來保護自己的權利; 主要表現(xiàn)在當事人法律保護意識不強不愿提起行政訴訟;另一方面,政府消極應訴也給行政審判帶來很大影響。
二是一些法院領導對行政審判的重要性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法院領導對于行政審判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錯誤地認為行政審判沒有前途,難出政績,對于行政審判工作缺乏應有的重視,在他們的心目中行政審判是可有可無的。還有一些法院領導不敢得罪行政機關,對于行政審判有畏難情緒,在行政案件的審理上放不開手腳,有案不敢立,立案不敢審,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
三是一些行政機關自覺接受司法監(jiān)督的意識不高。調查發(fā)現(xiàn),有些部門和領導不習慣接受司法監(jiān)督,認為行政訴訟是給政府“找麻煩”,與政府作對。一些行政部門拒絕接受法院司法審查,對法院送達的法律文書不愿意簽收,還經常指示法院審判。行政部門一旦涉訴,不是積極應訴,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給法院的行政審判工作施加壓力。一些行政部門的領導甚至在案子沒有審結的情況下,越過審判程序找上級法院或其他領導反映,給承辦法官施加壓力。
四是法院行使的審判權力力度不強。法院法官在行政審判中沒有足夠的權威,謹小慎微,由于懼怕上邊壓力和資源支配等方面受制約,在審查立案時顧及較多,對于當?shù)攸h委政府關注的熱點,敏感案件,一般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是層層請示,一拖再拖,不能及時結案。
三、對完善行政審判的對策及建議
(一)各級法院自身和行政審判人員要提高素質
各級法院的領導要真正解放思想,要從種種狹隘利益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敢于同傳統(tǒng)觀念和習慣勢力徹底決裂,敢于破除與行政訴訟法的宗旨相背離的條條框框,勇于支持行政審判人員大膽受理和一發(fā)審理的行政案件。要從大局出發(fā),切實重視行政審判工作,采取積極和有效措施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訴權,要為行政審判工作配備合格的高質量的干部,要積極為行政審判人員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幫助支持行政審判人員克服困難和提供幫助,及時解決行政審判人員的后顧之憂。應當以精英化、專業(yè)化為指導思想建設行政法官隊伍,確立和實行統(tǒng)一、嚴格的法官任用和考核標準。審判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切實抓好行政案件的審理,保證行政爭議得到公正處理。
(二)提高民眾訴訟意識
首先,要通過行政訴訟制度改革推動民眾訴訟意識的提高。從行政訴訟的角度來看,必須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保障民眾出現(xiàn)訴訟需求時能夠獲得法律的支持;通過司法體制改革保障司法的獨立與公正,以免破壞民眾對司法脆弱的信賴;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行政機關打擊報復原告的行為進行有力的懲處,以保障民眾的訴訟安全。其次,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對分離,社會利益主體趨向多元,個人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民眾的權利意識、主體意識和公民意識必然不斷強化,從而形成對國家權力擴展的有效制衡機制。最后,要對民眾進行新法律觀的教育。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學校教育、普法宣傳、新聞媒介等加強對公民權利意識的宣傳。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啟蒙是一項崇高、偉大的事業(yè),在我國現(xiàn)階段仍然是一個尚未完成的使命。
(三)建立和完善公正司法制度
建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切實保障司法機關獨立行使權力,任何行政機關。 社會 團體和公民個人都不得進行干涉:司法機關必須享有憲法和 法律 規(guī)定的應有的位置,建立和完善 科學 的公正審判制度:司法工作的條件必須得到充分保障,包括辦案經費、生活待遇,要建立嚴明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以制度促保障。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獨立是公正的基礎。在現(xiàn)代國家權力結構中,司法系統(tǒng)必須被賦予一種獨立的地位。我國作為一個行政權長期占據優(yōu)勢、司法權威一直未能確立的國家,更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化司法的權限,提高法官的威信,以及在此基礎上確立組織上和職能上的司法獨立。
(四)加大對妨礙審判活動行為的處罰力度
不依法行政,司法不公是目前行政執(zhí)法和行政審判實踐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也是滋生行政壟斷權力和產生腐敗的溫床,更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最大障礙。為了有效地遏制部門保護主義和辦關系案、人情案導致的“撤訴多”的現(xiàn)象,必須采取加大懲罰力度、打擊力度等措施,對妨礙審判活動的相關組織和人員給予適當?shù)奶幜P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