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華
[摘要] 目的:介紹鼻內鏡鼻竇手術的護理體會,重點討論鼻內鏡手術前后護理以及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預防和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保證治療效果、提高治愈率。方法:對220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內鏡手術。結果:治愈187例,占85.0%;好轉23例,占10.0%;無效10例,占4.5%;10例無效者均為未按時復查換藥患者。并發(fā)癥方面,鼻腔粘連16例,竇口閉鎖5例,術后出血7例。結論: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顯著,在護理的過程中體會到術后的隨訪是提高手術治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術后定期內鏡下清除術腔肉芽、血痂、囊泡組織及分泌物,及時解除鼻腔粘連,是徹底治愈鼻竇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要在患者出院宣教中重點強調術后隨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 鼻竇炎;內鏡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65.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b)-113-02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是傳統(tǒng)鼻竇手術的一次飛躍,是一種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非常精細的新的手術方法。手術最基本的要點是在徹底清除不可逆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留鼻腔和鼻竇結構,通過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來改善和恢復患者的鼻竇功能[1-2]。該手術具有手術視野清晰、術后不良反應輕、恢復快、效果好等優(yōu)點。手術的成功除了熟練的操作技術外,正確的護理措施亦是必不可少的[3]。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0月進行了220例鼻內鏡治療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F(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20例,其中,男146例,年齡17~68歲;女74例,年齡15~65歲;病程6個月~20年。全部患者術前均做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掃描。
1.2 臨床表現(xiàn)
均為反復發(fā)作的流膿涕,鼻塞伴經常性的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伴有嗅覺障礙。
1.3 手術方法
患者一般采用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麻醉)。所有患者均在鼻內鏡及攝像系統(tǒng)和電視監(jiān)視器下進行手術,術中使用通套美頓力電動切割器。伴有息肉者先用電動切割器切除息肉,開放有病變的鼻竇。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病房環(huán)境、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及病區(qū)相關制度等,解除他們因環(huán)境陌生而引起的焦慮、恐懼等心理。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等進行術前教育。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鼻內鏡手術的優(yōu)點,說明手術的大概過程、術后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使他們對鼻內鏡鼻竇手術有初步的認識。在操作、治療前做好解釋工作,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2.2.2 術前準備協(xié)助患者做好各項輔助檢查,術前1 d應用廣譜抗生素和止血劑,備皮、剪鼻毛、洗頭。注意防止受涼、感冒,以免引起手術感染及術中、術后打噴嚏。對老年患者注意照顧飲食、起居,及時監(jiān)測血壓,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藥物。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患者術畢回病房后,局麻手術的患者,協(xié)助采取半臥位;全麻手術的患者,平臥6 h后協(xié)助患者半臥位,半臥位可使患者口腔呼吸相對通暢,有利于鼻腔、鼻竇滲血和分泌物的引流,減輕低氧的癥狀,還有利于減少頭面部充血。
2.2.2 飲食護理局麻后2 h、全麻后6 h,指導患者進溫涼流質或半流食,第2天可進溫涼軟食飲食,如蒸雞蛋、粥等,禁煎、炸、辛辣食物。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進食堅硬或過熱的飲食,并耐心地鼓勵其盡量進食,以利機體恢復。
2.2.3 出血的觀察及護理隨時觀察患者鼻腔傷口滲血情況。囑勿用力咳嗽、隨意抽取填塞物,以免引起出血;囑患者要將口腔內分泌物吐出,不可咽下。告訴患者及家屬鼻腔傷口有少許出血為正?,F(xiàn)象,如果患者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有持續(xù)的血液流出,應立即通知醫(yī)生進行必要處理。
2.2.4 患者疼痛不適的護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和經口腔呼吸等,會出現(xiàn)頭昏、頭痛、牙痛、口干、鼻額部脹痛等不適。護士應給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勤巡視病房,了解患者疼痛程度,主動給予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告知患者有頭痛、面部輕微腫脹、流淚等屬正?,F(xiàn)象,指導采用張口呼吸或用舌尖抵住硬腭的方法,以抑制打噴嚏。給予額部冷敷,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若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通知醫(yī)生,遵醫(yī)囑給予止痛劑。告訴患者,鼻腔凡士林紗條應在術后48 h抽出,疼痛會在抽取鼻腔紗條后逐漸減輕至消失。
2.2.5 口腔護理術后患者鼻腔填塞,多有少許滲血液流入口腔,且采用張口呼吸,易有口腔異味、口干不適,囑患者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衛(wèi)生。用濕紗布覆蓋于患者口唇上,并鼓勵患者少量多次飲水,以減輕口干不適。
2.2.6 術后鼻腔護理為減少術后鼻腔結痂、中鼻道粘連、上頜竇口封閉等情況,術后鼻腔護理極為重要。要及時清除術腔凝血塊和纖維滲出物,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抽取鼻腔紗條后保持鼻腔清潔、濕潤,忌打噴嚏及用力擤鼻。如無出血情況,每天用鼻腔沖洗液沖洗竇腔,觀察鼻腔沖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痂皮和淤血。
2.2.7 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加強術后隨訪和換藥是預防此病并發(fā)癥的重要措施。由于鼻腔、鼻竇周圍結構復雜,而內鏡鼻竇手術進路深,除易引起上述并發(fā)癥外,還可能引起眶內血腫、腦脊液鼻漏等并發(fā)癥。如出現(xiàn)以上并發(fā)癥應盡早抽出鼻腔紗條,采取半臥位,禁用力擤鼻等。
3 出院指導
出院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說明術后隨訪和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3.1 指導內容
囑患者出院后繼續(xù)用藥治療,包括口服藥、滴鼻、鼻腔沖洗1~2次/d,連續(xù)2~3個月。3個月內勿用力擤鼻或用其他物體刺激鼻腔。鼻腔應用油劑,如復方薄荷油等,可軟化痂皮,并利于其排出。平時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避免受涼,預防感冒,加強體育鍛煉。
3.2 隨訪
術后隨訪是提高鼻內鏡鼻竇手術療效的重要階段。攜帶門診病歷、聯(lián)系門診醫(yī)生坐診時間、復診時間等,按時到門診復診?;颊呋丶液?,遇到任何問題均可通過電話咨詢,醫(yī)護人員還可用電話進行隨訪,督促患者定時復診。
4 討論
內鏡鼻竇外科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鼻外科技術[4]。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視野清晰,結合CT掃描能精確定位病變部位,準確去除病變。該術式能減少鼻黏膜的損傷及骨質結構的破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結構和黏膜,鼻內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療效已被臨床實踐所證明。文獻[5]報道其治愈率為85%~96%,術后的護理是提高手術治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術后定期內鏡下復查及清除術腔肉芽、血痂、囊泡組織及分泌物,及時解除鼻腔粘連,才能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因此,要在患者出院宣教中重點強調術后復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學會.內鏡竇手術療效標準[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6):134-135.
[2]劉瑯梅,滕巍,楊小玲.鼻腔沖洗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后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1):61,63.
[3]張素梅.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護理及術后疼痛護理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6):200,封3.
[4]趙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348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5):55-56.
[5]李源.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療效評估的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4(33):44-46.
(收稿日期: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