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措姆
【摘 要】寫好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采用的教法也很多,筆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注重平時的積累、留心觀察、及時歸納和抓住作文的細節(jié)描寫是提高學生作文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關鍵詞】小學作文 積累 觀察 歸納 細節(jié)
寫好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采用的教法也很多,而以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認
為,注重平時的積累、留心觀察、及時歸納和抓住作文的細節(jié)描寫是提高學生作文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一、關于積累
積累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教師要指導學生像蜜蜂采蜜一樣,廣開蜜源通過自己的消化釀出蜜來,
把閱讀、思考、練筆結合起來。如果沒有豐富的積累,就好像學生的作文只有框架而無血肉一樣。學生只有積極積累才能從中吸取營養(yǎng)、豐富知識、擴大信息量,作文中語言才能生動有趣,構思才能新奇,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時我們老師都是鼓勵學生積累,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積累本,讓學生把平時遇到的好詞佳句都積累在本子上,這種做法很好,積累是寫作的源頭,只有胸中有墨才能筆下生花。我把學生的這種本子上的積累稱為“文字庫”的積累,如果單純是“文字庫”的積累,看著好看,作用不大。如果教師能把它上升為學生的“記憶庫”,讓這些好詞佳句印在學生心中、腦子里,外化在學生的每一篇習作中,只要有需要時,這些好詞佳句就會隨口而出,隨筆而作,那么平時我們做的那么多的積累就有的放矢了,學生習作能就會不斷提高。
1.課內積累。課堂學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習經典課文中的寫法,還要將生動的句子,寫得好的自然段摘抄背誦下來,供自己習作時選用或仿寫。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經典之作,是我們指導寫作的極好范文。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利用好文中的好詞佳句、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心理、動作、語言描寫、中心的突出、布局謀篇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并培養(yǎng)學生仿寫的習慣。讓學生明確一味的去學習別人的文章不是目的,目的是將來自己寫文章讓別人去學習。
2.課外積累。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小學生的社會閱歷淺,涉世未深,積累的詞匯不多,寫作素材也比較少。因此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讀物,摘抄文中的名言名句,從而積累詞匯,拓寬知識視野。如果學生只局限于課本,沒有課外閱讀,他的知識是狹窄的、僵化的。只有加強課外閱讀,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給學生一個讀書的平臺,讓學生自由閱讀,每天讓學生利用間隙讀至少十頁書。讓他們欣賞名著,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仰慕的英雄,崇拜的偶像;讓他們摘錄精彩片斷,積累名言警句,讓他們寫出讀書體會;讓他們從中找到閱讀的快樂。讓學生的生活里,有書籍相伴;讓學生每天閱讀,感到就好像與古今中外的名人對話。這樣,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浸染,人格的影響,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底蘊,深化了他們的思想,凈化了他們的靈魂。
二、培養(yǎng)觀察習慣
魯迅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敝挥匈A備豐富的材料,寫文章時才會揮灑自如,而觀察是我們貯備材料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們要鼓勵學生要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走進大自然去體驗觀察的樂趣,并把所見所感記錄下來。
1.觀察事物要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從孩子喜歡的事物中觀察,孩子往往會瞪大一雙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記得在指導寫《記憶一次參觀活動》的作文時,正趕上學校秋游秋后的田野。于是我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作業(yè):游覽之中選三種你喜歡的景色,認真觀察秋天植物的顏色、樣子以及生長特點,回來后畫下來在班里展覽。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生們在活動中看得可仔細了,摸一摸,聞一聞,有的還專著地拿筆記一記,生怕忘了似的。
2.觀察事物要有序。記得在指導寫《我喜愛的一種小動物》一文時,我從學校找到了《小白兔》的掛圖。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要求:觀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有順序的觀察。先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指導學生觀察白兔外形。然后在指導學生按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左到右,由遠到近地進行觀察。指導過程中,強調觀察的順序。然后再從整體上加深觀察印象。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變無序為有序。
3.觀察事物需要想象和聯(lián)想。平時在講讀課文教學中,我多用投影,引導學生欣賞優(yōu)美句子,啟發(fā)他們想象;多用錄音,借用一些與課文感情一致的音樂,與課文一起配樂朗讀。
三、歸納寫作技巧
幫助學生歸納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寫作能力。這樣做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何為文章起一個靚麗的標題。怎樣使文章富有真情實感。如何使文章富有文彩。如何寫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如何寫出充滿個性魅力的文章等等。同學們積累了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但這些知識還比較零亂,還需要教師把這些知識連成線,穿成串,進行整體訓練,使“局域網”變成“廣域網”。
四、抓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細微末節(jié),它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最小單位,如人體的細胞。好文章所以能動人肺腑,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功不可沒。作家李準曾說過:“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而在教學中,學生作文中常見的毛病是寫人不形象、敘事不具體,描寫不充分,表現(xiàn)不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和精神風貌,讓人看了乏味。那么如何把很平常的小事寫得具體生動呢?我覺得抓住典型事件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細節(jié)加以描寫,才能很好地表現(xiàn)人物,將事物寫得細膩感人。寫事要做到具體,首先要能使別人看得明白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的,結果怎樣;其次要寫好重要場面和過程這一細節(jié)。課程標準中第二學段習作中要求我們“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边@就要求我們寫親身經歷的事,避免說空話、套話。根據(jù)這一要求我指導學生改過這樣一篇習作。學生寫的是一次運動會,起初他是這樣寫的:“這次運動會,我參加長跑,跑得很快。中途累極了,可是我想到為班級爭光,就堅持跑到了終點?!边@段話我把它比做一棵干枯的枝干,指導他修改時,我問他:“你中途很累,當時有什么感覺?”他回憶到:“漸漸感到上氣不接下氣,胸口像要爆炸似的,腿也像灌了鉛,快要邁不動步了,心里只想趴下?!蔽矣謫査骸澳悄惝敃r是怎么堅持下來的?”他說:“我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瞥見了班里的同學,在跑道邊揮舞著雙手,為我加油。我想:“如果不跑了,怎么對得起同學?我在他們眼里豈不是成了懦夫。想到這,我渾身好像有了力量,腳步漸漸加快了。”經過這樣的修改,文章就具體生動得多了,由原來的干枯狀變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覺得寫作文也有章法可依,有規(guī)律可循,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一定能把作文寫得“血肉豐滿”。
通過教師細致的指導,經過一段時間有針對性的練筆,學生必定能夠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作文水平必定會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