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 Santini Jonathan?。茫瑁澹睿?/p>
美國《華爾街日報》
前些年大規(guī)模爭相進入中國的海外放款機構正在緊張地注視著徘徊在破產邊緣的中國企業(yè)。他們擔心,中國的破產法可能讓他們放出的貸款有去無回。
據知情人士透露,西方的幾家大投資者──花旗集團、對沖基金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LC、瑞士信貸集團和CLSA Capital Partners──都在尋求收回向中國金屬發(fā)放的1億-2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說,盡管通過重組它們可能會收回一些貸款,但破產清算或許會讓貸款全部損失掉。
投資者還在緊張地關注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評級機構標準普爾3月初說,許多財務困難的公司都存在違約風險。
與此同時,持有亞洲鋁業(yè)所發(fā)行12億美元債券的投資者正在考慮該公司提出的回購要約,報價較票面值至少減少了近四分之三。這家中國公司3月4日說,如果回購要約失敗,公司被立即清盤的話,債券持有者只能收回債券面值的4%。
美國安理國際律師事務所駐香港辦事處的重組負責人基德(David Kidd)說,對在中國開展業(yè)務,考慮破產程序的放款者來說,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不要輕易走到這一步。
問題在于,對面臨投資對象清盤或重組的海外投資者,中國基本沒有提供任何路線圖。新破產法于2007年6月生效,其中闡述了被迫清盤公司的破產流程。但法院尚未說明他們如何看待外資投資者的索賠。
惠譽評級亞太區(qū)公司債務部負責人斯丁格(Tony Stringer)說,關鍵是新的法律還沒有經受過任何考驗。
3月4日,惠譽警告說,投資者需要關注中國所發(fā)行債券的結構。它說,一些少數人持股企業(yè)的公司治理結構很不完善,再就是國內放款機構愿意插入進來向企業(yè)放貸,從而將外國債券持有者的償還優(yōu)先次序進一步往后擠。
從長遠來看,中國債券投資將是一個繁榮的市場。據湯森路透說,中國企業(yè)自2005年以來共發(fā)行了28億美元的美元債券,不過去年信貸危機加劇,發(fā)行量大大減少,許多公司開始以人民幣發(fā)行債券。
中國的貸款還存在其他形式。比如,在現在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yè),對沖基金曾向私人開發(fā)商借出資金,寄希望于這些快速發(fā)展的公司今后能夠公開發(fā)行股票,使得它們能在債轉股時套現。
但另外一些在泡沫時期采取的貸款做法則受到了質疑。收回投資程序的不透明導致近年來杠桿式收購交易的數量不多。在3年前的管理層收購中,亞洲鋁業(yè)選擇求助于公眾投資者,而非通常為杠桿式收購提供資金的銀團貸款集團。
在中國,借款人常常將股票作為貸款抵押品存放在離岸實體中。海外放款人由此同意提供貸款,其償還次序在大陸放款人發(fā)放的高級信貸之后。但破產可能導致作為抵押品的這些股票分文不值。
中國設法避免了房地產或其他投資領域的不良貸款給經濟造成重大沖擊,中國的經濟也仍在增長。不過,不景氣行業(yè)或依賴于出口市場的許多公司都受到了全球經濟減速的嚴重打擊,這些公司依賴的出口市場持續(xù)下滑。房地產等投資領域的不良貸款已經重創(chuàng)了西方放貸機構。
美國普衡律師事務所駐上海房地產合伙人布盧姆(David Blumenfeld)說,這種形勢讓房地產投資者感到緊張。他說,對一些中國開發(fā)商來說,這就如同玩魔方一樣,一面轉動帶動所有其他面跟著轉動。你最好是這方面的行家。
(作者:Laura Santini、Jonathan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