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散文名作, “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清人梅曾亮語)。這篇散文風格樸素純正,語言疏朗自然,淡而有味,尤其是正文與附記中的兩處寫景狀物文字,真實生動,繪形傳神,令人過目難忘。
一、以景寫人 含而不露
在敘事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寫常用來交代環(huán)境,渲染氣氛,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首段通過敘寫項脊軒修繕前后的變化,描寫了作者生活與讀書的具體環(huán)境。先前既破且漏,光線陰暗的百年老屋,“稍為修葺”,便“室始洞然”。室內“借書滿架”;室外“雜植蘭桂竹木”。書香竹韻,春蘭秋桂,暗示著主人品性的清雅高潔。白日里,“庭階寂寂”“萬籟有聲”“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以萬籟有聲反襯庭階無聲,動靜結合,更令人心曠神怡。小鳥啄食,人至不去,惹人憐愛,又平添了許多生趣。月色下,“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月白風清,竹影婆娑,蘭桂飄香,語言清新,意境清幽,如詩如畫。這段文字采用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有聲有色,形神兼?zhèn)洹J覂仁彝?白天月夜,處處用筆,猶如信手拈來,不著痕跡,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刻畫了歸有光溫文爾雅、好學深思而又鄙棄世俗、潔身自好的儒雅少年書生形象。作者以清新優(yōu)美的筆觸流露出“可喜”的情調,卻又不見一個“喜”字,達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在結構上,既和前文項脊軒的破陋不堪形成鮮明對比,又和后文敘述人事變遷的悲劇氛圍產生極大反差,情感上相反相成,對立中見統(tǒng)一。
二、托物寄情 語淺情深
篇末附記中寫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只此一句,獨立成段,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感慨遙深。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仿佛當年亭亭玉立的伊人,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令作者黯然神傷?遙想過去,項脊軒中,妻“從余問古事”“憑幾學書”,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恍如昨日。而今妻親手種植的枇杷樹早已亭亭如蓋了。睹物思人,陰陽兩隔,豈不令人肝腸寸斷?當年蘇東坡悼念亡妻時曾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正是此時歸有光手撫枇杷樹,百感交集的心理寫照,再加上家庭的敗落,科場的艱難,世事的變幻,已過而立之年的歸有光一定也是“無處話凄涼”了。篇末只此淡淡一句話,卻將由回憶引起的生活無奈與人生苦痛,表達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這些平常語句,有了前文傾情鋪墊,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句話強調了一個“悲”字,在內容上,呼應了前段項脊軒中夫妻共度的幸福時光;在結構上,又以含蓄深沉的筆調,綰合了全篇,深化了全文悼亡念存的主題思想。
綜觀這兩段文字,一詳一略,一喜一悲,首尾呼應,高度概括了作者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歷程。寫景狀物,細膩生動而又委婉含蓄,達到了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的藝術效果,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感受的真切和表現(xiàn)生活時精心提煉的功夫。有人評價歸有光的文章:“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本篇中作者著意描繪的少年時讀書的項脊軒與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就是最好的例證。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本文堪稱一篇文質兼美的寫作范例。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寫真情文章;還要善于借鑒本文精巧的結構,布局謀篇,加強教材與寫作的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李慶林 河南省安陽縣第一高級中學45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