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吉
一、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然圖景
課堂文化是“在長期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形成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課堂規(guī)范、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整合體,它直接反映的是課堂乃至學校的精神風貌,深層體現(xiàn)的是不同教育觀念的交鋒和人們對現(xiàn)實教育不同的追求和價值體認”[1]。在語文教學中文化既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又構成了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新課程改革倡導和諧平等的師生文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生命體驗,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引導相得益彰,體現(xiàn)和諧的課堂文化?!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2]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首先要保持語文課堂的獨特韻味,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在于其熏陶感染作用,在于它更能促進個體生命體驗的豐富。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都是為一個終級目標而服務,那就是具有“語文味”的課堂教學。“所謂的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一種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中,主要是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3]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然圖景就是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文化。
二、當前語文公開課的實然狀態(tài)
(一)預設的課程目標
在理念上一線教育者已經(jīng)接受了生成性的目標定位,但在設計教案時教師仍然是按照舊的觀念在執(zhí)行,他們的教案設計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追求完美和全面。為了貫徹新課改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師通常在課前設計好三維目標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思路去準備課程,保證公開課形式完美,但同時這樣也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而在公開課的課后陳述中評課專家也默許了這種“預設”的方式。
(二)“完美”的選課標準
公開課的展示性功能使得執(zhí)教者更加追求完美,有時教師會為了整節(jié)課的完整性而放棄不符合公開課教學的課程內容。通過公開課的展示,目的是使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得以廣泛運用,幫助更多的學生取得進步,但是,選課的完美傾向導致了教師追求形式上的美觀,而把教學策略局限在幾種文體中,沒有考慮到語文文體的多樣化,使得學生無法體會語文的精髓。
(三)非“回歸生活”的教學內容
“回歸生活”作為新課改反復倡導的理念在一線教師的教學中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在現(xiàn)實課堂中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與現(xiàn)實生活脫離的現(xiàn)象,學生無法理解文本中已經(jīng)離他們很遙遠的“道理”,教師的牽強附會使得學生更加迷惑,其結果是課堂語言距離真實生活更加遙遠。語文是通過文本為學生呈現(xiàn)不同時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時代精神的,而學生通常是從他們當前的生活和知識儲備出發(fā)理解文本內容。在公開課上教師雖然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但最終還是要求學生用教師事先組織好的標準化語言作為標準答案。
(四)遠離“語文味”的綜合實踐課
綜合性是語文學科的自身屬性,但是,如今的綜合實踐課堂中,喧囂取代了語文的平靜,各種活動把語文課堂變成了大雜燴,一些教師把語文課變成了“文藝表演課”“繪畫比賽課”“歷史地理課”等等。在語文公開課中,教師很少再讓學生品味文本了,而是一味地借助多媒體,借助各種拼盤式的活動來幫助學生記憶,為了標新立異,教師們忙于表演的設計,往往超越文本的意境,一味的發(fā)揮,在學生還沒有把文本弄清楚以前就急于聯(lián)系、探究、活動,把語文課變成了“表演課”,學生無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體味語文的韻味。
三、語文公開課課堂教學的文化沖突歸因分析
從文化學的角度分析,造成公開課表面“繁華”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文化的崇權性
文化的“化人”意蘊與功能賦予了教育以意義、目的和內容,教育行使著文化的使命與旨意,扮演著文化的“復制器”與“傳聲筒”的角色。課程改革總是伴隨著文化的漸變而在內容上的“新陳代謝”。[4]我國的新課改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其所倡導的理念大多是從國外借鑒而來,對于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來說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而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就更加困難。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文化的崇權性,作為推廣手段之一的公開課更多地表現(xiàn)出了一種對上級的遵從,一種為學校爭光的理念,公開課被賦予了政治色彩,教師和學生上好公開課是為了努力迎合校方的要求,而校方是為了努力迎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這種層層的崇權文化導致了公開課表面繁榮,內核單一的現(xiàn)象。
(二)文化的折中性
現(xiàn)在的公開課評課標準有兩個誤區(qū),一是以公開課評人,二是認為公開課要盡量避免瑕疵。在公開課評價中,對“教學目標明確”“教程安排合理”“提問精要恰當”“適時運用媒體”“注重能力培養(yǎng)”“教態(tài)親切自然”等方面要求的程序化,導致了公開課的程式化表現(xiàn)。在這種程式化的評課方式中,所有的課都呈現(xiàn)出一種模式,追求課堂教學的四平八穩(wěn),迎合課程專家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使分析和指導變得蒼白無力。這些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折中心理、從眾心理、成見心理的表現(xiàn),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日趨保守,而保守又導致了教師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的動力,造成了一種寬松的氣氛。
(三)文化的繭式化
文化的繭式化告訴我們每種文化形態(tài)都具有強烈的保守主義、認同主義、教化主義的品質與機制。一種文化范式一旦形成,就意味著具有絕對的權威與統(tǒng)治力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制度、習俗的意識形態(tài)化,社會則必然通過一種專制性的運行機制維護這種文化范式的尊嚴與權威。[5]在當今中國社會,學生能否最終升入重點院校仍然是社會大眾關心的重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評價標準仍在維護舊式的升學制度??梢哉f,是文化的繭式化在外部制約著教師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行動。而教師自身對新課程的理解又在內部導致了公開課的效率低下,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外殼下尋求一種內在的守舊方法以確保教學質量。
四、語文公開課課堂教學的文化適應對策
語文課的生命在于真實和創(chuàng)新,“真實”是要正確反映文本傳達的意思,“創(chuàng)新”是要發(fā)揚語文課的工具性作用,使學生掌握語文的基本方法并廣泛地運用到日常生活和真實情境中去。分析語文公開課教學中的文化沖突原因,可以對教師教學提出以下對策:
(一)以觀念內化為基礎
理念的引進是新課改推廣的第一步,而一線教師觀念的成功內化則是關鍵的一步。一種新的理念要想本土化必須真正立足于本國實際,與本國的文化找到契合點,形成融洽的合作關系,克服舊文化的阻礙力量,努力從多角度經(jīng)營適合新課程理念推廣的土壤,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課程的解釋取決于它所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6]?,F(xiàn)在公開課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沒有充分的理解,他們只是從外部被動接受新的理念,沒有主動地去理解其實質精髓并在實踐中檢驗。因此,“有必要使教師培訓過程變成一個教師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的過程,使自己成為問題研究者和自我反思的研究者,并且拉近他自己與學習者的距離”[7]。
(二)以課堂常態(tài)化為標準
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富有情境化的過程,我們無法預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和突發(fā)思維,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公開課狀態(tài),就無法真正找到教學中的問題,也就無法真正地指導教學,幫助學生進步。常態(tài)課堂更加自然和真實,真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促進他們不斷在探究中自覺轉變學習方式,師生和諧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問題。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因此,公開課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以常態(tài)課的內核為實施準則。
(三)以“平等的首席者”身份教學
教師在課堂中扮演“平等的首席者”的角色,平等要求教師尊重并鼓勵學生的獨到見解,首席意味著教師作為文本和學生的中介而存在。教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jīng)驗、審美水平是高于學生的,因此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活動的組織上要體現(xiàn)正確的價值取向。新課改提倡學生思想的開放多元性,公開課要保證學生的話語權,教師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同時要避免變成學生“思想的尾巴”。語文的特點在于意蘊的多樣化和深遠性,越品才越有味道,師生共同參與文本的解讀,才能不斷得到新的觀點和體認。
(四)以語文特質為依托
新課改倡導的超越教材是指以教材為依托,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接觸語言文字,認讀、理解、鑒賞、評價,以語言文字為基礎,指導學生理解語文,運用語文,體驗語文,因文悟道。任何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以服務于語文為宗旨,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要以完成“學生與語文的接觸”為中心,對文本任何角度的理解都要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基礎上展開。在語文課堂上必須做到的是文質統(tǒng)一,引導學生在“語”和“文”的海洋里涵詠、品味,最終獲得既能“語”也能“文”的本領。
參考文獻:
[1]張曉華.關于西部農(nóng)村課堂文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
[2]http://pep.com.cn/czyw/jszx/jcpx/jcjs/wzjs/qnj/200501/t2005125 181029.html.
[3]錢道靜.語文味:構建和諧語文課堂文化的立足點[J].當代教育科學,2008,(2).
[4][5]郝德永.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xiàn)代的檢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61.
[6]LEE,J C.-K. Teacher receptivity to curriculum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1): 97.
[7]ROSS,V.Walking around the curriculum tree:an analylsis of a third/fourth-grade mathematics lesson [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5):584.
(李吉 重慶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