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一、源起——只因原著太美麗
我園一直在進行文學作品教學的課題研究。我們選擇文學作品的過程是這樣的:先動員大家從各種渠道選擇,然后匯集到一起進行篩選。在對作品進行取舍時,我們要求大家說出各自的理由。有些作品,特別是一些外國文學名著,無論從審美價值還是教育價值來看都非常高,但往往會因為篇幅太長被舍棄。有些作品我們覺得實在難以舍棄,就動員大家一起來減縮改編。但作品被改編后,總讓人覺得它不再完美,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難道長篇作品就真的不適合幼兒欣賞嗎?難道我們就不能嘗試一下中長篇文學作品的欣賞教學嗎?經過討論,大家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于是,我們開始了中長篇文學作品的欣賞教學嘗試。
二、初試——連載故事也很吸引人
故事《老驢過生日》是一個高潮迭起、語言幽默、主旨充滿愛的故事,全文字數4689個,我選擇這個作品在中班
進行嘗試。篇幅這么長的作品,中班孩子是否能像學習其他篇幅較短的作品時一樣從頭到尾認真傾聽呢?開始我心里一點底也沒有。在備課時,我認真分析:這個作品有幾個比較明顯的段落——可憐的老驢自怨自憐,生日沒收到禮物很傷心;小豬為了搶先送禮物給老驢跑得太急而摔倒在地,被禮物紅氣球的爆炸聲嚇暈了;小熊溫妮·普把送給老驢的禮物蜂蜜吃到只剩下空罐子時才想起這是要送給老驢的禮物,為了把空罐子做得更像禮物,小熊溫妮·普請錯字大王貓頭鷹寫賀詞;老驢非常滿足地反復享受著破氣球塞在錯字空罐里的樂趣。我打算按這幾個段落來個故事連載,分幾次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我先給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配上插圖,然后在一個星期里選擇幾個時間段給幼兒分段講述故事,每講一個故事情節(jié),就把這個情節(jié)的插圖張貼在活動室里,等故事全部講完,故事插圖也完整地呈現給幼兒了。在給孩子講述完第一個故事片段時,我對孩子們說:“接下來會怎么樣呢?老師明天再接下去講?!辈涣希⒆觽兌疾粯芬?,要求我繼續(xù)往下講。在孩子們的堅持下,我連續(xù)講了兩個片段,孩子們這才同意我第二天接著往下講。然后,我把故事插圖拿出來給孩子們看,讓他們說說插圖上講的是故事里的什么情節(jié)。孩子們反應很快,基本上能復述出故事的片段情節(jié)。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孩子們期待著我一段一段把故事往下講,把圖片一張一張地往墻上貼。就這樣,等我把故事講完,孩子們竟然能把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串聯起來。我不禁感嘆,孩子們的潛力真大!
不過,有關這個故事的欣賞活動遠沒有結束。在幼兒基本熟悉這個故事后,我又組織幼兒一起討論這個故事,以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故事幽默的語言風格以及有趣的情節(jié),理解小熊憨厚、可愛的角色形象,并引導幼兒合作運用材料進行簡單的故事表演。為此,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我就逐步請幼兒收集制作故事表演需要的氣球、罐子、頭飾等簡單道具。在活動中,我和幼兒一起利用故事插圖回憶故事的段落,回憶每個段落的主要情節(jié)。此后,請他們自己選擇最想表演的故事,一起討論角色分工和扮演的要求,并嘗試表演。如此,幼兒有機會與同伴分享自己對作品感受特別深的地方,從而對整個作品有了更深入的感知與理解。
初試后我的感受是:中長篇文學作品也許并不是幼兒園教學的禁區(qū),對中長篇文學作品可分段組織教學活動,以有效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獲得感知與體驗。
三、再試——長篇作品欣賞也精彩
小說《狐貍的窗戶》有3483個字,是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作品,故事梗概是:獵人為抓狐貍而誤入狐貍的染料店,無奈之中接受狐貍染手指的服務,不料在“狐貍的窗戶”中看到了狐貍已故的媽媽,從而了解了狐貍的傷心往事,而自己也在用染過的手指搭起的窗戶(在故事中,狐貍白白的兩只小手,唯獨大拇指和食指染成了藍色。狐貍把兩只手靠到一起,用染成藍色的四根手指搭成了一扇菱形的窗戶)里看到了自己最心愛的已去世的妹妹。這是一個讓人回味無窮但需要靜心傾聽的故事,提供給幼兒欣賞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該如何傳遞給幼兒呢?經過認真思考,我把這個作品設計為大班活動:首先給幼兒講述故事,一旦發(fā)現幼兒沒耐心繼續(xù)聽下去就停下來,下一次再繼續(xù)講;在講完故事后把故事中最感人的幾個片斷作為重點欣賞內容,引導幼兒再次傾聽、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想象并繪畫表現,請幼兒為自己設計一幅希望從“狐貍的窗戶”中看到的畫面。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的賞析活動開始了。結果與事先的設想有不少出入:首先是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根本沒有像預想中的那樣出現任何的分心和不耐煩情緒,而是越聽越入神,任教師把整個故事娓娓道來,直至用了整整20分鐘把整個故事講述完。有孩子還忍不住問:“老師,后來狐貍去哪里了?真的再也找不到了嗎?”“老師,狐貍的窗戶里真的能看到媽媽嗎?”其次是講完故事后的再次賞析活動,一點也沒有因為篇幅長而受到影響。當教師問孩子“如果再讓你聽一遍這個故事,你最想聽哪一段”時,孩子的感覺非常準確,故事中最感人的幾個情感片斷正是孩子們樂意多次欣賞的部分。當教師合著憂傷的音樂,再次講述那幾個段落時,不少孩子聽著聽著,眼中竟然淚光閃閃。這個反應令我意識到:作品的長和短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作品是否貼近孩子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
當我讓孩子嘗試用繪畫表現自己的“狐貍的窗戶”時,孩子們的作品令人感動。一個男孩在他的窗戶里畫了一個老人,他說:“想從窗戶里看到爺爺,我好想念爺爺?!闭f著說著就流下了眼淚。原來他的爺爺已經去世兩年了。一個女孩在她的窗戶里畫了一個女孩在采花,她說:“她是我以前上的幼兒園的姐姐。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姐姐了,真想再和姐姐一起玩?!薄⒆觽儗τH朋好友的真切的思念情緒通過“狐貍的窗戶”得到了宣泄,這里流淌著的正是孩子們被文學作品深深感動后所產生的真情。
四、反思——重要的是觀念和方法
在嘗試中我們發(fā)現,原來的一些對幼兒文學作品欣賞活動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確,有些觀念需要改變。通過嘗試,我不得不承認,優(yōu)秀的中長篇作品完全可以被選作幼兒的學習材料,這些作品不僅對幼兒非常有益,而且是幼兒可以接受的。由此我覺得作品能否被幼兒接受并對幼兒產生有益的影響并不取決于作品的長短,而是取決于教學的方法是否得當。對于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教師更需要研究用何種方法有效地傳遞給幼兒。
文學作品是情感的載體,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情感價值,能使幼兒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幫助幼兒逐漸積累豐富、深刻、積極的情感。因此,我們應不斷地反思傳統(tǒng)觀念,并通過積極的嘗試,為幼兒打開一扇扇文學之窗,讓他們的童年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