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歡勝
走上教師工作崗位也快十個年頭了,但對于教學工作我一直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怕就怕誤人子弟罪大惡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到底要教些什么?語文教學到底要怎么教?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會失去方向,沒有正確的方法就會陷入被動,沒有對教育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學。
曾經(jīng)以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上課就是先讀生字詞,再解釋詞語。接著朗讀課文,然后劃分段落,最后概括中心思想。千篇一律日復一日就像流水作業(yè),我們的學生就這樣在老師“毀”人不倦的教育下泯滅了思想,泯滅了個性,也泯滅了對語文的最后一點興趣。總聽語文教師抱怨學生難教。大概原因也在于此。
其實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真正的語文不是這樣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培育人、教育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卻有著獨特的作用。因為作為母語來說,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地質(zhì)層,它積淀了一國的文化精粹,它不僅僅是載體,實際上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因而“文”和“人”有著天然的血肉聯(lián)系。語文教學既是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過程,也是傳遞文化、陶冶人性、建構人格、促進生命個體成長完善的過程。語文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理想與未來的追求、對自然與人生的關懷。一個學生的人文基礎,如對人類的責任意識、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科學的興趣和態(tài)度,往往對其學習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這是一種精神底子,中小學生奠定了這樣的“精神底子”,以后無論遇到了什么艱難曲折,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堅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線,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tài)勢,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壓垮。筆者想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談幾點看法。
一、在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
1、以教材為依托,培育人文精神。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xiàn)實來看,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和豐富的人文知識,而且從最新的一套初高中教材來看,它的比例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如何利用這些作品,對語文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對培育人文精神來說至關重要。由于長期以來對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認識存在著誤區(qū)和應試教育功利化的影響,語文教學中的唯知識化的傾向嚴重,因而把語文課上成是語言文字課,忽視了語文教材中大量文學作品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內(nèi)涵。其實教材所選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對自我的追求,有對人性的認識,有對真善美的謳歌……因而首先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從精神培育的特點出發(fā),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去品味經(jīng)典范文,在細嚼慢咽、反復吟詠中,凈化心靈,提升品位,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2、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反思以前的語文教育,我們在“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三個中心教學思想的左右下,教學的民主成為一句空話。語文教學的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殊不知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個人尊嚴和特殊個性的人,教育的核心是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而這種“喚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輸”也不能“訓練”的。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尊重學生的精神自由,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精神的故鄉(xiāng),一個心靈的家園。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方面,就要求語文老師要把學生當“人”看。因為學生是主體的人。有他自己的獨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體意識,要相信他們,尊重他們。還要看到我們的學生畢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貪玩、好動、愛胡思亂想的天性。而學生的成長不應以失去童心為代價。因此。我們不能對學生的幻想采取簡單、粗暴的禁止、壓制的辦法,應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理解,給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應該尊重這種個性差異,提倡和尊重多元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中學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事業(yè)的向往和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貫穿了銳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堅強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批判創(chuàng)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說的“青春精神”——“獨立、自由、批判、創(chuàng)造”。而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體內(nèi)容,卻又是被傳統(tǒng)文化所忽視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學生的引路人,指引幫助學生邀游知識的海洋,尋找心靈的家園。充分發(fā)揚民主,尊重學生個性,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情感交流,絕不能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而是要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yǎng)寬容??偸且孕蕾p的、親切的態(tài)度激勵、夸獎學生,使課堂更具有人文精神。其實在這方面,孔老夫子早就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例如《子路、曾皙、公西華侍坐》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边@就是孔子與弟子的師生關系,溫馨和諧,民主平等,千載而下,依然令人神往。
二、在課外閱讀中感悟人文精神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弊寣W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借助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頭腦,無疑是使孩子終生受益的重要措施。他認為引導學生閱讀描寫英雄人物的生活與戰(zhàn)斗的書籍對兒童和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一個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沒有受到這些珍貴書籍的鼓舞,如果他們不為書中描寫的英雄人物的行為所感染而進一步考慮自己,那么就還不曾受到過真正的教育。只有當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確定了要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的時候,他才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每個孩子都能找到使他們振奮并終生難忘的書。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自己能讀書”。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適應當今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就必須切實組織和開展好課外閱讀活動。替學生甩掉沉重的學習包袱。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它不但不會擠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對課內(nèi)學習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讀書上,真正感受文本,
感受語文,感受人文精神。
1、大量閱讀古詩古文。古代文學是通過歷史積淀而留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詩經(jīng)楚辭、諸子散文、建安風骨、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等,它們既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潮流,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繼承和發(fā)揚這一精神血脈,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炎黃子孫”的涵義并為之驕傲和自豪。我們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憂國憂民、安邦治國、鞭撻黑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樂觀豁達等多少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這些思想精神,與學校的德育內(nèi)容是一致的。閱讀這些文章,能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2、關注當代名家名作。當代作家如賈平凹、莫言、葉辛、余華、蘇童、梁曉聲、史鐵生、周國平等,大都顯示出大師或準大師的手筆。他們的一批代表作品,視角獨特,主題深刻,語言鮮活,意境高遠。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有的甚至已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近年中高考選用了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隨筆等作為閱讀材料,這些作品關注人文,頌揚人性、崇尚真理、追求善與美……因此,語文教學應關注文學的當代性,樹立當代意識。同時,更重要的是將當代文學更多的引進到語文課堂。援引當代文學的例子,用這樣的語言活水,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鑒賞能力。
3、廣泛涉獵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除感性的文學形象的潛移默化外,還須拓寬視野。閱讀純文學以外的書籍?!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列出的書單,包括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作品、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等,此外還提及“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因為缺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謂“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只能是殘缺不全的。
三、在作文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作文與做人應該是同一個道理。長期以來,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學,卻淪為工具性的、純技能的訓練,結果導致文道背向,人文分離,形式重于內(nèi)容,實為作文之大忌。其實,作文也是育人的搖籃,孩子們從小就在作文中雕塑自己的心靈。作文的過程正是培養(yǎng)學生美德的契機,從觀察感知、體驗頓悟到捕捉信息、提煉素材,直至構篇立意,運筆成章。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讓作者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靈。升華思想。作文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貼近時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過程。作文教學要弘揚人文精神,重視人格的養(yǎng)成,這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作文本身規(guī)律的體現(xiàn)。
1、重視情感價值的潛移默化。為人師表,身教勝于言教,潤物于細無聲中。身為教師就要有為師者之風,要以一顆真心、愛心、善美之心、寬容之心、正義之心,去尊重、愛護、鼓勵自己的學生,感召自己的學生,唯有在一種尊重、愛護和鼓勵的情感感召下,教師的學識才會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求知欲,教師才能把自己正確的價值取向、人生感悟默默地融入學生心田。這樣以增強他們的自我認識,發(fā)展他們的判斷力和思考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
2、教師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做真人。用真的、善的、美的來引導學生樹正氣,講奉獻。在不少人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沉渣泛起時,要指導學生澄清認識,在學生心中培護好真善美的源泉,那么,從這眼泉中流出的必然是甘甜的泉水。學生在書面表達中才會寫有意義的真話,才會激濁揚清,才會寫下自己真確的幸福觀、苦樂觀、友情觀、價值觀。
3、作文命題要富有人文精神。教師命題時要體察學生心態(tài),布置的文題應當讓學生有話可寫、要有話想寫。葉圣陶曾經(jīng)提出教師要“鉆到學生心里出題目”,就是說作文題要富于情趣,文題要富于美感。一個好的文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誘導學生一吐心曲。同時在作文評語中也要充滿人文性,真心傾注自己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關懷。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標準,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掌握足夠多的人文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高屋建瓴、得心應手,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fā)。要把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保持教學個性,通過自己的個性魅力去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切實轉變觀念、開闊視野。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才能走上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21世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