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初
摘 要:政府決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貫穿于政府行政管理過程的始終,是政府行政管理各項職能的基礎。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政府決策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城市政府決策?;诖?本文對電子政務對政府決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府決策;積極;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
一、引言
信息通信技術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發(fā)展迅速,近年來大量研究證實了信息技術對管理創(chuàng)新的影響以及在決策活動中的作用。行政決策貫穿于行政管理過程的始終,是行政管理各項職能的基礎。行政決策質量直接影響到政府行政管理的成敗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
電子政務是信息時代下的新型政府形態(tài),它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部門應用的必然結果。電子政務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電子政務的應用必然使作為政府管理核心的行政決策受到深刻的影響,它通過優(yōu)化決策信息、建立組織內外的相互信任以及對政府的激勵因素,推動公民參與決策,有益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并能提高行政決策質量。當然,積極影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
二、電子政務對決策的積極影響
決策是政府行政管理運行職能的前提和核心。研究表明,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能夠以其細致而縝密的滲透和磅礴的氣勢,為城市政府決策品質的提升和城市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對政府決策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改變現行的城市政府決策信息傳遞模式,提高決策信息的保真率
在傳統(tǒng)的信息傳遞模式下,政府決策層獲取信息的主要管道是逐級匯報的書面材料(如工作匯報、調研報告、統(tǒng)計報表等。由于信息傳遞管道單一,且不排除基層政府對信息進行自利性選擇、過濾或修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傳遞失真。同時,由于政府決策信息基本上是由下至上的垂直流動,每個職位都是信息收集節(jié)點和處理點,行政組織金字塔式的多層級結構影響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在信息流往城市政府最高決策層時,信息流呈遞減趨勢,并同時伴隨出現信息的扭曲,這樣就極大地影響了政府決策的質量。
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將改變城傳統(tǒng)的信息傳遞模式和組織結構:社會公眾借助網絡可以多渠道將信息直接傳至決策層,使信息傳遞管道中的中間層級功能的消退,并由具備信息傳遞功能的網絡來替代,這就能消除信息與決策層之間的人為阻滯和時空限制,加快信息的傳遞速度,有效避免信息傳遞失真以及由于信息遲緩和信息失真所引起的決策滯后和決策失誤。
(二)拓展城市政府決策信息源,改善決策者的有限理性
赫伯特·西蒙認為,在管理決策過程中,決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他們不能進行完全的理性判斷和抉擇,決策只能達到滿意化而不可能做到最優(yōu)化。有限理性阻礙了政府決策科學化的實現,造成人類有限理性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缺失、信息量不足。
(三)推動城市政府信息公開,能提高城市政府決策過程的透明度
沒有任何東西比秘密更能損害民主,當公眾不了解情況時,公民最大限度地參與國家事務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我國,80%的社會信息掌握在政府部門的手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信息生產者、使用者和發(fā)布者。長期以來,我國的政府信息一直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tài),社會公眾無權了解和獲取,從而導致城市政府決策過程高度封閉,公眾的知情權無法得到實現。電子政務,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最核心特征是信息共享,他可以突破時間和地理的限制,實現海量信息的共享。政府在上網之后可以通過自己的門戶網站,推行網上政務公開,提供除必要的保密外的大量公共信息,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的特性,使政府信息得到高效、快速的發(fā)布和回饋,為政府的決策者制定方針、政策提供參考。
(四)促進公民對城市政府決策的參與
公民參與政府決策是指公民在政治運行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和價值取向,從而影響政府決策和政府行為的活動。電子政務的出現給保證公民有平等的機會獲得信息,它能夠把個體和組織結構成網絡,使它們超越相隔遙遠空間參與談論和爭論。城市政府可以在重大問題做決策前在網上公布,讓公眾廣泛參與討論,經過反復充分的博弈,最后做出決策這將使政府的決策過程暴露于陽光之下,可以大大限制暗箱操作的空間,減少權濫用的可能,既充分體現了城市政府決策活動的透明度和權威性,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的實現。
(五)強化城市政府決策執(zhí)行的監(jiān)督
從大量的政府決策案例中我們發(fā)現,政府決策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政監(jiān)督不力。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電子政務的應用將強化這種監(jiān)督,有效地防止城市政府決策執(zhí)行出現變形。傳統(tǒng)的行政監(jiān)督主要是通過舉報電話、傳真、信函等管道進行,監(jiān)督信息主要是經過繁瑣的行政流程輸往決策層,監(jiān)督者與決策層被人為阻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市長網頁”直接與廣大公民的網絡終端相連,計算機網絡替代了決策監(jiān)督回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避免了監(jiān)督回饋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的失真,同時還能增強監(jiān)督者和決策者之間的互動。這無疑有利十發(fā)揮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作用,形成強大的監(jiān)督網絡,規(guī)范政府行為。
三、電子政務對政府決策的消極影響
由于電子政務技術本身發(fā)展還沒有完善,在給行政決策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可能的消極影響。
(一)電子政務中的“不完全政務公開”將使決策民主受損。
為了增強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便于民眾的參與和監(jiān)督,當前,各國政府都在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推廣普及“公示”制度。但是,當決策者面對自身或團體利益時,作為“經濟人”他們的行為實際上不是傾向于最大限度的增進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而是依據自己獲得的信息和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來決策。
(二)電子政務中的“信息爆炸”可能導致行政決策的盲目。
傳統(tǒng)社會,行政決策中的失誤現象多與信息量的不足有關。行政領導不注重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忽視決策的可行性論證,決策中盲目拍板等現象還較為嚴重??茖W決策需要適量適時的信息的支持。信息社會的行政決策活動在網絡技術支持下,改變了信息量過少的弊端,但又易導致信息量過多,出現“信息爆炸”.即在有限的時空內投放超密集的信息容量。而信息量過多使人們無法分辨,無法選擇,進而產生盲目決策。一方面,信息量過多使方案抉擇困難。在過量信息下,多種方案的利弊權衡更加困難,更難決定取舍。決策層由于無所適從,只能閉起眼睛“跟著感覺走”,從而使方案抉擇過程呈現出較多的主觀隨意色彩。另一方面,公眾對決策層的信息輸入,不可避免帶有較強的個人傾向性,而帶有個人傾向性的過量信息使信息出現偏差,使決策者疲于應付。因此,當大量信息匯聚決策中心時,信息中的夸張成份可能使決策者疲于分辨真?zhèn)?貿然決策。
(三)電子政務中的網絡安全問題可能阻滯行政決策的進程。
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日益融合,網上信息交換,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國籍的個人和組織之間。一個組織的數字化、網絡化程度越高,說明該組織對物理形態(tài)的計算機系統(tǒng)依賴性越大,然而其自身的安全性能、自我保護抗干擾能力卻不一定能隨之增強。惡意的網上黑客運用普通的個人電腦和網絡技術,尋找計算機系統(tǒng)和信息交換系統(tǒng)的弱點,非法截取或篡改數字信息,破壞系統(tǒng)的正常運作,甚至搗毀整個系統(tǒng)。
電子政務的建設應把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這一問題難以很快解決。一方面,由于政府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政府網絡也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網絡和計算機系統(tǒng)各不相同,加上使用人員眾多,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千差萬別,安全漏洞很多。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業(yè)務和協(xié)議自身的缺陷加上非法入侵者的攻擊,一個開放的網絡系統(tǒng)必然存在嚴重的安全問題。發(fā)生在國家敏感部門觸目驚心的“黑客事件”、余音未平的“YZK問題”、網絡病毒等向那些對網絡技術盲目樂觀的人士發(fā)出了警告。
參考文獻:
[1]劉熙瑞.公共管理中的決策與執(zhí)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