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教育缺乏專門的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的現狀,提出這類教育質量評價應以個體質量評價為主,并進一步研究了這類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基本內容、基本框架以及在開展個體質量評價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中職教師;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
作者簡介:謝勇旗,男,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7-0052-03
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教育(以下簡稱“中職碩士學位教育”)是按照國務院學位辦和教育部頒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校制定培養(yǎng)方案指導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開展在職攻讀碩士專業(yè)學位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由部分高校在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含技工學校)中通過推薦、報名、考試、選拔優(yōu)秀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一種師資培養(yǎng)形式。從2000年開始試辦至今,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已舉辦7屆,約有7000多名中職教師參加了學習,試辦高校也由最初的13所達到29所,招生專業(yè)由19個增加到45個,大部分學員已經完成學業(yè)并獲得碩士學位。不難看出,中職碩士學位教育發(fā)展很快,成績也很喜人。但是,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在培養(yǎng)過程中缺乏專門的質量評價體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部門和組織專門針對這類教育開展系統(tǒng)的質量評價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職碩士學位教育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單獨的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對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進行嚴格的評價,以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應當以個體質量評價為重點,因為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如何,最主要的依據還是參加學習的中職教師個體質量情況。我們的培養(yǎng)條件、師資、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質量最終都體現在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上。個體質量評價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整個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都會落空。因此筆者認為,在國家還沒有統(tǒng)一的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情況下,高等院校應當從個體質量評價入手,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
一、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思路
(一)要以中職碩士學位培養(yǎng)質量標準為依據
評價指標體系要為培養(yǎng)目標服務,其制定必須以培養(yǎng)質量標準為依據。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作專家指導小組編寫的《關于制定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培養(yǎng)方案的指導意見》中,對中職碩士學位性質和培養(yǎng)目標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在職攻讀碩士學位人員的培養(yǎng)目標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職業(yè)教育教學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為:應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積極為職業(y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服務。應在本專業(yè)領域掌握較為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與職業(yè)實踐有直接聯系的知識、技能;具有職業(yè)教育的基本理論基礎,能夠按照職業(yè)教育基本規(guī)律正確地分析、評價和設計本專業(yè)的教學過程,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從事教學工作;具有從事職業(yè)教育專業(yè)領域科學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應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yè)領域文獻資料,并具備一定的聽、說和寫作方面的能力。應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這一培養(yǎng)目標是我們建立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依據。它要求我們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學術性與實用性并重,專業(yè)知識與職業(yè)教育理論知識并重,同時還考慮教師職業(yè)能力提升方面的要求。
(二)要以現有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
中職碩士學位教育,是建立在不同學科基礎之上的一種職業(yè)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教育,是在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種碩士學位教育形式。目前中職碩士學位教育的專業(yè)已達到80多個,且覆蓋了大部分門類,這80多個專業(yè)均以一定的學科為基礎。從目前我國學位研究生評價的現狀來看,不管是學術型碩士學位,還是專業(yè)學位、工程學位、教育碩士學位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評價體系,有的已經相當成熟,并且在評價實踐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評價體系均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總結經驗,逐步完善而形成的成果。這些評價體系均可以作為我們制定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體系的基礎。在借鑒這些經驗時,一定要考慮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不僅要充分分析中職碩士學位教育與其它碩士學位教育的異同,還要研究各評價對象的基本特點。具體的來說專業(yè)知識與學術型是其與其他碩士學位教育的共同之處,職業(yè)教育理論與實用型正是其不同于其它碩士學位教育的特殊之處,培養(yǎng)對象成人化的特點也是一個不同于其它碩士學位教育的因素。把握了這些特點之后,我們才可能在現有學位教育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改造時要合理考慮各指標的權重,要適當突出職業(yè)教育理論與實用型的要求,從而建立具有職教特色的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體系。
(三)評價指標體系在技術上必須達到完備性和可測性
評價指標體系在技術層面上必須具備完備性和可測性的特征。完備是指應該有的都有了,并且所有的內容獨立且不重疊,它是決定評價能否全面的必要條件。評價指標的完備性是實現全面質量評價的基礎,在設計時一定要全面考慮,要盡可能將與質量有關的指標全部找到,然后再進行分類、合并同類項,設計出一級指標,以確保其完備性??蓽y性是保證指標體系量化要求的技術性特征,是評價活動在客觀、準確和量化技術層面上的充分條件。要求每一個指標都是可測的,可以通過實際觀察或測量來得到。它是具體的、有明確內涵的、可以被操作的,從而獲得明確的結論。指標可以分為可量化的定量指標和依據主觀價值判斷難以量化的定性指標兩類。這兩類指標在評價中都是必要的,且難以相互取代。但為了可測,凡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應盡可能量化,難以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標則可以通過專家評價,進行二次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備性與可測性相互制約,在評價實踐中要做到二者兼顧。一般情況下,較高級指標要充分考慮其完備性,而最低級指標要考慮其可測性。這樣才能保證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完備、可測。
二、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按照以上基本思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參照了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尤其是教育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部分工程碩士學位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筆者構建了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一)評價指標。本評價指標體系包含4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包括課程學習、科研能力及學位論文的撰寫、教學設計能力及成果轉化情況??蒲心芰εc學位論文的撰寫合并成了一個指標,主要是考慮到學位論文的撰寫既是提升學員科研能力的途徑,也是學員科研能力的體現,兩者的二級指標均是考察科研能力的可測項?!敖虒W設計能力”指標體現了中職碩士學位這類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共性,是每個專業(yè)都應達到的要求,也是有別于其它類型碩士學位教育評價的地方,因此將其獨立為一個一級指標,以彰顯中職碩士學位教育的特色。思想道德指標歸類到“成果轉化情況”二級指標中,主要是考慮到此指標在學員短期脫產學習期間不易測量,通過日常工作中的實際表現來考核更為可行。
(二)評價主體
前兩項指標均可以在高等學校內部進行評價與測量,評價的主體以學位授予點為主;第三項指標“教學設計能力”既是學員在高等院校內所學有關知識的體現,又是其在教學工作崗位上實踐能力的體現。因此,此項指標的測評應當由高等院校的學位授予點和學員所在單位共同來完成;第四項“成果轉化情況”是學員學習結束后回到工作崗位上將所學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實際行為的一個指標,它是學員所在單位派學員參加學習的最終目的,這項指標的評價需要學員所在單位完成。
三、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
對于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而言,導師和專門成立的評價委員會是評價的主體,同時還要邀請學員所在單位來參與評價。因為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大多采用脫產學習一年,修滿課程學分后,回原單位邊工作邊進行學位論文的撰寫??梢妼W員的學習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且大部分學習、實踐工作在單位進行,這就給我們教學管理工作,以及評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高等院校學位授予點和用人單位共同做好評價、管理工作。另外,成果轉化部分更需要學員所在單位來收集信息,完成評價工作。因為這部分內容完全是在學員所在單位發(fā)生的,只有學員所在單位才有發(fā)言權。成果轉化部分是體現學員學習前與學習后的不同之處,因此要采用前測與后測相對比的方法,來達到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二)信息收集要多渠道分段進行
只有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途徑,才能保證中職碩士學位教育個體質量評價的可靠性。中職碩士學位個體質量評價信息可以來自多個方面,包括研究生的自我評價、導師評價、院系內行政評價、同學之間的評價、學員所在單位的評價等。由于學員學習的特點是動態(tài)的分段的,因此信息收集與評價要注意階段性。比如資料收集能力應采用現場考查的辦法,就應安排在學員集中授課階段將要結束時進行;學位論文評價就應放在論文答辯期間,委托論文答辯委員會進行。分段收集信息,就需要建立信息保存機制,防止信息丟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量化計算的方法要科學合理
評估體系中采用了客觀評估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有些給出了具體的數字指標,有些給出了能量化的文字指標。不宜量化的指標采用了定性的術語描述,需要依靠專家組根據所評估的材料進行評價。評估體系設計了4檔評分標準:優(yōu)(M91%-M100%),良(M76%-M90%),中(M60%-M75%),差(小于M59%),M為末級指標滿分,這些分值段的設置給評委留下了打分的余地,有利于定性指標的測量。各評委可以根據情況先打出末級指標的得分,然后計算出各階段各項末級指標的平均值,最后將各項末級指標的平均值相加,求得總分。這樣計算結果,不但可以得到總分,還可以知道二級指標中有多少優(yōu)秀、良好、合格與不合格,有利于評價主體(高校)更好地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
參考文獻:
[1]朱建偉,左顯蘭.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質量評估方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1.
[2]仇國芳.工程碩士培養(yǎng)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1.
[3]梁桂芝,左慶潤主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4]王景英主編.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責任編輯:張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