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英
“我一生向你問過一次路,
你一生向我揮過一次手,
遙遠的我為你唱一支歌
靜靜的你露出天邊的笑容……”
距嘉義市僅78公里的阿里山,為臺灣最高峰玉山的支脈,共由18座高山組成,是一個奇景紛紜的旅游勝地。有人把森林、云海和日出叫做“阿里山三大奇觀”,也有人把云海、日出、櫻花和神木稱為“阿里山四大勝景”,還有人把登山鐵路、森林、云海、日出和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種種說法,道出阿里山風(fēng)光之勝,景色之奇。
去阿里山的途中,不知為什么,我想起了朱哲琴的這首《央金瑪》。
其實還有另一首歌,二十多年前就在大陸流傳,幾乎人人都會哼會唱,當時我們這些在北京讀書的大學(xué)生,還用它的旋律,在國慶35周年慶典的前夕,跳過集體舞,它就是鄧麗君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阿——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高山長青
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zhuǎn)……”
我們在自然的記憶中,在時間的深谷里,尋找人類的家園。在沿曲曲折折的盤山公路前往阿里山的路上,導(dǎo)游告訴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了,因為這些僅存的鄒族人,不愿意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景觀資源,都搬到大山深處去了。這種行為在一般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生存觀念,生存方式。在現(xiàn)代人追求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的時候,鄒族人恪守古老的觀念,上山打獵,自給自足,不需要作為觀光的對象,過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好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有尊嚴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行為。
看不到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可以品嘗阿里山高山茶,看阿里山的樹。
午飯后,在餐廳,我們看當?shù)貗D女溫壺,燙杯,置茶,沖泡,封壺,斟茶,奉茶……一系列動作嫻熟,美妙。我們聞香,品茗,感覺湯香,葉香。想到一位懂茶的朋友曾說過“云霧山中出好茶”的話,我稍作思索,與她們討價還價,最后買了十幾盒阿里山高山茶。
品完茶,我們往巨樹參天,高大挺拔的阿里山原始森林中走去。天上下著蒙蒙細雨,濃濃的霧,密密的林,林風(fēng)浸肌,清新微涼。導(dǎo)游給大家講阿里山的來歷,相傳250多年前,鄒族酋長阿巴里只身來此打獵,首先發(fā)現(xiàn)了這座蓊郁俊美的大山,后來,他經(jīng)常攜族人翻山越嶺,進山打獵,總是滿載而歸。阿巴里去世后,族人為感念他,遂將其山命名為“阿里山”,并奉為神山。
阿里山的樹,從阿里山的褶縐中,從蒼茫天地中,汲取靈氣。有的枝繁葉茂,濃郁蒼勁;有的枝杈欹斜,樹影婆娑;有的軋曲盤結(jié),遒勁峻峭,各有奇特,各有不同。海拔2400米的阿里山森林自然保護區(qū),有原始森林3萬公頃,這是阿里山的靈魂。從山麓到山頂,有熱、暖、溫、寒四個氣溫帶,因此有四個氣溫帶的樹木,其中紅松、扁松、亞杉、鐵杉和姬松,合稱“阿里山五木”。
而阿里山的寶物是“神木”,樹高50米、樹齡3000年、樹圍20米以上的方可稱為神木。在阿里山主峰神木車站東側(cè),聳立著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cè),主干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據(jù)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齡,約生于周公攝政時代,故被稱為“周公檜”,是亞洲“樹王”,僅次于美洲的巨極“世界爺”。神木四周圍有木攔,旁有木亭一座,內(nèi)置有“神木頌詩碑”;不遠處有一棵高40米、樹齡1900余年的千年檜,因生長于漢代光武年間,因此又稱為“光武檜”;“周公檜”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總計年代為3050年,第一代樹齡已逾千年,老死干枯了;在其軀體中生長的第二代,也已成為空樹;但其殘存的村干上又生出了第三代,枝葉繁茂。如此三代樹,同根生長,樹中生樹,枯而復(fù)榮,世間罕見。還有新神木群,多達20株,樹齡從數(shù)百年至數(shù)千年不等,身形高大俊拔,主干蒼勁挺拔,枝椏突出有力。
阿里山的樹,有一種對悲劇命運的堅強和忍耐。走在森林中,我們看見許多被當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人砍伐后的大樹殘根,樹根需幾個人方可抱起,可見這些樹當年多么巨大。這就是被山民奉為神樹的大檜樹。檜樹有兩種,紅檜和黃檜,臺灣天然森林中,檜樹皆在2000年以上。其中,現(xiàn)存一號神木樹齡達3000年,二號神木2500年。二號神木樹干直徑5.3米,周長13米,樹高50米,目前仍是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紅檜為臺灣所獨有,其特點是木質(zhì)堅韌,不裂縫、不變形,是珍貴木材之一。檜樹一般生長緩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所散發(fā)的馥郁氣息,歷久不衰。那時,阿里山中沒有鳥,是因為檜樹沒蟲,鳥飛到別處去了。
陽光喚醒沉睡的記憶。在日據(jù)時代,日本人覬覦阿里山豐富的森林資源,對這片森林進行了掠奪式采伐,大批紅檜巨材被運往日本,充作修筑皇宮、神社之用,如東京的明治神宮用的就是阿里山紅檜。為了運木材,1913年,日本人修了世界稱奇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全長72公里。鐵道大都穿山越嶺、沿著山壁或架空而筑,由于當時的蒸汽火車無法爬坡,便聘請美國工程師開發(fā)設(shè)計傘形齒輪直立汽缸式火車,至今僅阿里山有這種火車頭。由于阿里山鐵路經(jīng)過的地方曲折蜿蜒,像蝸牛的背一樣,一圈一圈,繞三圈形成“8”字狀,形成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阿里山火車碰壁”的有趣現(xiàn)象。由海拔30米的嘉義市行駛至阿里山站,全長僅2215米,就有77個橋梁和55個隧道。回旋于獨立山間,為世界現(xiàn)今碩果僅存的三大高山鐵道之一。
據(jù)說,檜樹是有靈性的。有一次,日本人砍伐了幾棵大檜樹,準備運走,而運大樹的車翻到了山底。1936年,后人在三號神樹的旁邊,建立了一個“樹靈塔”,是為了伐木時安定樹靈并祀其魂而立的紀念碑。
阿里山的樹是美麗的自然景觀,阿里山的樹又是民族歷史的見證。在樹靈塔旁邊,有日本人所立贊揚林學(xué)博士琴山河谷開發(fā)阿里山的紀念碑,實際上它已成為日本侵略者榨取臺灣資源的一個鐵證。那碑中的“功”字,右邊本是“力”字,卻成了“刀”字。據(jù)說,是河山琴谷自己的意思,“力”不出頭。這“刀”字,既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也是一個歷史的昭示,是日本人用刀大肆砍伐中國樹木,侵掠中國領(lǐng)土的鐵證。
路上,我們還看到了綠潭森森,倒影如鏡的姊妹潭,是兩個相距不到10米的高山湖泊。相傳有二位山地姑娘在此為愛而雙雙殉情而得名。姊潭呈長方形,積水深黛,中央建有雅致的木制亭臺與岸邊相連;妹潭較小,略呈圓形,積水清淺。二潭終年不涸,水清平如鏡。潭邊還有三兄弟樹及四姐妹樹。
在阿里山林區(qū),還有慈云寺、樹靈塔、受鎮(zhèn)官及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等,還有臺灣最高的小學(xué)和中學(xué)。高山博物館中陳列有各種高山鳥獸、草本標本、礦物化石標本、高山族同胞的服飾用具,以及阿里山開發(fā)史料、阿里山地理模型等。
阿里山,不只是一座風(fēng)光如畫的山,還是一處臺灣歷史博物館。
如今的臺灣,和祖國大陸相隔多年,那有樹根而無樹枝的大樹,是不是正像臺灣人的境遇一樣,屬于斷裂的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