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仙
“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是語文教學的法寶。用的人多了,讀的次數(shù)泛濫了,達不到讀的效果也就不足為奇了?,F(xiàn)拈幾例如下:
一、 漫無目的,隨心所欲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鄉(xiāng)下人家》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鄉(xiāng)下人家”的圖片,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生初讀課文)
師:課文中描繪了哪些農(nóng)家圖?(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瓜藤攀檐圖、鮮花輪綻圖、雨后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
師:你最喜歡哪幅圖景?自己讀一讀。(生再讀課文)
師:現(xiàn)在,把你最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們聽一聽。(生三讀課文)
師:是啊,文章寫得很美,這位同學也讀得很美,我們也像她一樣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生四讀課文)
[診治]粗略一看,老師頗重“讀”:初讀、再讀、研讀、賞讀,循序漸進,娓娓“讀”來,讀完了,課也就上完了。但仔細一研究,問題還真不少。每一次讀都是為讀而讀,沒有目的,沒有任務要求,有的放矢,無的也放矢,使朗讀失去了針對性。
[擬開藥方]
師:剛才,我們美美地欣賞了一幅農(nóng)家畫,下面讓我們走進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樣把美麗的畫面用生動的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初讀課文)
師:在剛才的初讀課文中,你有讀不通的句子或讀起來感到拗口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解決。(學生提出,師生一起解決難讀句)
師:同學們,整篇課文就像一幅巨大的鄉(xiāng)下人家山水畫,這幅巨畫又由許多個小畫面組成。請你默讀課文,邊讀邊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生再讀課文后各抒己見)
師小結歸納,屏幕顯示:長藤綠葉瓜架,春雨竹筍鮮花。雄雞悠閑自在,小橋流水戲鴨。夕陽鳥兒如畫,紡織娘高唱甜蜜。
最美鄉(xiāng)下人家。(生念)
師(細究課文):你認為哪幅圖畫最美,美在哪兒?(先自學,再四人為一小組進行交流,最后請代表發(fā)言)
生1:我喜歡“雨后春筍圖”?!皫讏龃河赀^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這個句子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筍生機勃勃的景象。
生2:我喜歡“瓜藤攀檐圖”。“青的、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的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的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边@個句子,美在色彩,紅、青、綠搭配,多和諧呀,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房前屋后瓜藤攀檐的可愛。
生3:“雞鴨覓食圖”也很美。“從他們的房前屋后走過,肯定會瞧見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個句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母雞的神氣可愛。
……
二、 異口同聲,千篇一律
[案例]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廬山云霧》教學片段
出示: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
師:老師讀前一句,請大家注意聽老師是怎么讀的,等一下你們學著老師的樣子讀讀下句。
師(讀):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師將前半句讀得很重,后半句讀得很輕)
生(齊讀):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生將前半句讀得很重,后半句讀得很輕)
師:請女同學讀前句,男同學讀后句。(生讀)
[診治]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雖然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句,但過于彰顯自己的主導地位,以自己的情感體驗代替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抑制了學生鮮活靈動的個性,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jīng)]有多少實質(zhì)性的幫助。
[擬開藥方]
出示句子。(同上)
師: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個句子,你想怎么讀,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想把“霧來時,風起浪涌”讀得重一些,把“霧去時,飄飄悠悠”讀得輕一些。因為“風起浪涌”比“飄飄悠悠”更壯觀,同樣,后面“霧濃時”這部分要讀重一些,“霧稀時”這部分讀得輕一些,慢一些,才有飄逸的感覺。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篇課文主要是寫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神奇美麗,所以我把表示時間的“霧來時,霧去時,霧濃時,霧稀時”讀輕一點,慢一點,而把描寫霧的形態(tài)的句子“風起浪涌,飄飄悠悠,像帷幕計劃遮住了萬般秀色,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弊x重一點,語速快些。
師:是啊,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解很到位,這才是個性化的朗讀。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jù)剛才的分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
三、 “淺嘗輒止”,讀中無悟
[案例]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課文《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教學片段
孩子的媽媽嘆了口氣,說:“他爸爸常年病著,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讓我給他買……”
師: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個句子,并說說讀了“媽媽”的這番話后,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生1:這是一個體貼、孝敬父母的孩子。
生2:這是一個理解父母難處的懂事的孩子。
師:你是從這個句子的什么地方讀懂的?
生3:從“什么也不讓我給他買”這句讀懂的,從省略號中讀懂的。
師:是啊,這是一個多好的孩子呀!讓我們用朗讀再現(xiàn)這個孩子吧!
[診治]這樣的教學過程,應該抓住了重點,但“剎車”太快,把學生最佳的朗讀感悟機會給掐住了,導致學生理解不深刻、感悟不到位,這是當前一些語文閱讀教學“淺嘗輒止”的典型。
[擬開藥方]
只要在以上基礎再加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到位了。
師:“什么也不讓我給他買”中“什么”到底指哪些呢?也許小兵語文考試得了100分,媽媽想買一套衣服作為獎勵送給他,小兵卻說──
生1:老師說衣著整潔就好了,我的衣服還能穿,不用買。
師:小兵的書包舊了,媽媽心疼他,想給他換個書包,小兵說──
生2:讀書人不是比書包新舊,而是比誰學的知識多,我認真學習,書包舊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師:小兵的鉛筆很短了,媽媽說買支鉛筆吧,小兵說──
生:鉛筆還能用,等到它不能再寫字了再買吧!
師:孩子們說得多好啊,同學們照這樣的句式,同桌互相說一說。
當(),小兵卻說()。(生互動)
師:我們再回過頭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味道來。
語文課堂要做到“書聲瑯瑯”并不難,難的是每一次的書聲瑯瑯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讀到位,讀出真情,讀出味道。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責編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