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闡述了提高大學生犯罪心理預測和預防有效性的主要方法,一是實行學生心理健康年度測評與建檔制度以確保測評的全面性;二是專職輔導員深入學生實時調查和監(jiān)測以保持測評的連續(xù)性;三是建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反饋機制以保障預警的及時性。
【關鍵詞】 高校學生犯罪心理預測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yè)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經濟壓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一系列適應障礙,導致一些大學生的行為觸犯了法律,走上了犯罪道路。預防大學生犯罪已經成為學校和社會一個緊迫而現實的問題,分析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預防與調控措施,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 犯罪心理的內涵
心理學研究表明,犯罪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社會行為,其發(fā)生、發(fā)展和完成總是受到人的特定的心理活動支配和制約的,大學生的犯罪行為是在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控制下進行的。大學生犯罪行為與其犯罪心理息息相關,大學生正是存在犯罪心理,才能夠吸收外界的消極信息,加上一系列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經過量的積累發(fā)生質的變化,從而導致其犯罪心理外化為犯罪行為。大量的犯罪事實證明,犯罪行為不受犯罪心理的支配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突發(fā)性犯罪行為也有規(guī)律可循,有什么樣的犯罪心理,就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犯罪行為。
犯罪心理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是指一切與實施犯罪行為有關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支配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如犯罪動機、犯罪人格、犯罪思維模式、反社會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等等;也包括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緊張、焦慮、急躁、絕望等;還包括實施犯罪行為之后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輕松、后悔、滿足等。犯罪個體具有了犯罪心理之后,遭遇誘發(fā)刺激和情境,產生犯罪動機,確立犯罪目的,進入犯罪決意階段。在個人所處境遇和犯罪情境的條件下,進入犯罪預備階段,進而實施犯罪行為。
犯罪心理形成之后會在不同環(huán)境因素作用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犯罪心理的惡性轉化會引起犯罪行為的實施,而犯罪心理的良性轉化則會減輕犯罪行為的危害性,甚至能夠阻止犯罪行為的實施。因此,犯罪心理的預測與早期預警,并針對犯罪心理的成因進行卓有成效的矯治,是保證校園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 高校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與動因分析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犯罪雖然與其他社會群體成員的犯罪有共同之處,但在犯罪心理和犯罪原因等方面卻有明顯的差異,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原因。從目前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大學生犯罪主要有以下心理問題與動因。
(一) 惟我獨尊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大部分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是在父母的呵護和學校封閉式的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的。他們渴望人格獨立、希望獲得平等權利和尊重的心理進入大學后迅速發(fā)展,其中一些人自我膨脹,以“天之驕子”自居,惟我獨尊,遇到事情不愿吃虧,利己主義嚴重,攻擊性強,以為退讓就是丟面子,在發(fā)生糾紛時,便拳腳相向,付諸暴力。一些學生在入學前由于一直是家庭關注的核心,從而使其養(yǎng)成了將一切欲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心理態(tài)度,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 自己無須盡義務,形成了社會認知上的自我中心觀,在個體與他人或社會的關系上往往只從自我的立場出發(fā),而不能從他人或社會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或處理問題。這種矛盾如果不能及時加以調適,就會導致學生自我意識的分裂,心理失衡,言行失范而誘發(fā)犯罪。
(二) 貪圖享樂心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經濟收入普遍增長。與此同時,受腐朽思想的侵蝕,社會上也出現了一股拜金主義、超前消費的思潮,一些學生認為人生就是享樂。他們追求高消費,出手大方,享樂成了生活的重要目標。但是由于經濟尚未獨立,奢侈的欲望與清貧的現實產生了沖突,在消費失衡以后,失去道德制約的心理抵御不了罪惡念頭的誘惑,意志薄弱者的心理失衡導致其走向犯罪道路。調查顯示,盜竊犯罪居大學生犯罪的首位,這些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大多與強烈追求物欲的犯罪心理有關。
(三) 自卑、冷漠心理
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是一種對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做出否定性和過低評價的心理反應。如果因自卑而產生消極、自信心不足、抑郁、悲觀失望等情緒,對大學生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失敗甚至拒絕,就因此自卑、消沉,很容易陷入極度苦悶之中而無法自拔。長期生活在自卑陰影中,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當這種情緒無法合理宣泄,他們可能采取一些不適當的方式去擺脫這種心理,有時候會采取極端的方式。如有的求愛遭到拒絕后陷入深深的自責與自卑中,甚至視為自己的“恥辱”,往往導致心理變異,因心理負擔過重而走極端,要么自殺,要么暴力傷人,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冷漠是一種對人對事漠不關心、漠然處之的消極情緒體驗,從心理上講,是個體對環(huán)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縮性心理反應。冷漠使一些大學生對任何事都聽之任之,盡量回避人際交往,產生自卑感、自閉等心理問題,造成心理脆弱、偏執(zhí)、自負等不良心理,常常會對周圍的人和事不滿,容易和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沖突,很可能產生報復心理而萌生犯罪意圖,進而鋌而走險實施犯罪。
(四) 偏激敏感和報復心理
偏激敏感和報復心理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片面性,以偏概全??磫栴}以個人好惡為標準,固執(zhí)己見,鉆牛角尖,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思維上敏感多疑、心胸狹隘,自我保護意識強烈。表現為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存有一定戒心。對于他人的言行過于敏感、多疑,愛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總在猜測別人說話的另一層含義,誤解別人,走向極端。二是情緒上的沖動性。一些學生遇事易沖動,受不得絲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決問題,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三是行為上的莽撞性。偏激型學生處理問題總是情緒沖動,行為莽撞,往往情感代替理性,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tài)度和客觀的標準,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經常莽撞行事,不顧后果。
三、 高校學生犯罪心理的預測與評估
犯罪心理預測,是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某些個體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據的估計和推斷。構建大學生犯罪動向的預測機制,是預防大學生犯罪系統(tǒng)工程的基礎。從高校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與動因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犯罪大多屬情緒型動機的犯罪,構建與這一特點相適應的高校學生犯罪心理預測和預警機制,一是實行學生心理健康年度測評與建檔制度以確保測評的全面性;二是專職輔導員深入學生實時調查和監(jiān)測以保持測評的連續(xù)性;三是建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反饋機制以保障預警的及時性。這些措施互為補充,逐層加強,三位一體,是提高大學生犯罪心理預測與預防有效性,及時發(fā)現和掌握可能釀成犯罪的苗頭,及時消除犯罪的萌芽的重要途徑。
(一) 實行學生心理健康年度測評與建檔制度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檔案,是指能從中揭示或了解有關學生心理狀況、心理特點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效果等方面的材料。主要包括學生綜合資料、心理測評資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記錄等三大部分,包括個人簡歷、家庭成員、個人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宗教信仰、交際能力、心理測驗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心理健康階段評價等。這些信息的采集不僅可以體現心理檔案的犯罪心理預測功能,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其預防功能、發(fā)展功能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1. 家庭和社會背景資料。學生背景是影響學生個性形成的社會條件,了解學生背景有利于教師深入分析學生心理,正確診斷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參加社團情況、宗教信仰、愛好特長、家庭住址、個人簡歷等。
(2) 身體狀況,包括一般健康狀況、身體發(fā)育狀況、血型、生理缺陷、既往病史、心理創(chuàng)傷史等。
(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員結構,父母的年齡、職業(yè)、工作性質、文化程度,成員之間的關系,經濟狀況,居住環(huán)境,人際交往,父母管教方式及態(tài)度,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家中排行,家族中有無精神方面病史等。
(4) 社區(qū)環(huán)境,包括家庭與近鄰的關系,社區(qū)主要職業(yè)構成,社區(qū)政治、經濟構成,社區(qū)文化服務設施與教育資源情況,社區(qū)治安情況以及學生在社區(qū)中的行為表現等。
(5) 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學習興趣及愛好,學習動機、態(tài)度,行為習慣,交際水平(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情況等。
(6)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離異、學習成績突然下降、與教師同學鬧矛盾、生活條件改變、影響個人生活的重大變故等。
2. 心理測驗情況。心理測驗也叫心理測量,是根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和統(tǒng)計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對人的心理行為進行標準化測定的技術。心理測驗法使用經過信度、效度檢驗的標準化量表,可獲得較高可信度的量化記錄,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對被測試者的心理現象或心理品質進行定量分析,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心理測評情況是指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是分析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心理特征的基本資料,主要包括:
(1) 健康狀況評定。測量工具:大學生健康量表、癥狀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主要是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鑒定,分析有無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及其存在的程度。
(2) 智力測驗。測量工具:瑞文標準推理測驗、卡特爾聯合性智力測驗、比奈智力量表、韋氏智力量表等,主要是用于分析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傾向和創(chuàng)造力等。
(3) 人格測驗。測量工具:卡特爾十六因素人格測驗、愛德化個性偏好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艾森克個性問卷等,主要是用于人格特征分析,了解學生的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品質及個體的興趣等。
(4) 適應測驗。測量工具:人際交往量表、學習適應性量表等,主要是用于分析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力、學習困難等。
3. 心理發(fā)展動態(tài)資料。意在了解既往教育對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主要包括:
(1) 心理咨詢記錄。包括以往接受咨詢或治療史,對產生的各種心理與行為障礙,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個案記錄,如癥狀表現、診斷、心理問題的性質、原因分析、疏導措施及效果評價等。
(2) 個體成長記錄。包括學生自省材料,家長、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各種鑒定、評語等都是建檔的重要內容。
個體心理的發(fā)展既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從長期來看,又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將學生心理檔案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連接起來,使其內容能夠反映一個時期內學生心理的發(fā)展變化。學生心理檔案是判斷學生心理最新的發(fā)展變化的科學依據,也是對學生犯罪心理的預測與評估的基礎性工作。
(二) 專職輔導員深入學生調查和進行監(jiān)測
針對大學生心理異常的特點與誘發(fā)因素,對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人群進行監(jiān)測,是預測學生犯罪心理,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有效方法。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教育與管理的第一線, 如公寓輔導員與學生同吃同住,并且每天例行走訪寢室,有更多的機會和學生交流,能全面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業(yè)、心理等狀況,對學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自己或通過學生骨干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全面了解學生的表現。
善于搜集和獲得新鮮信息是輔導員的基本功。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能及時地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信息,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傳遞能力,從各個側面去了解每一個學生,掌握詳細的第一手資料。大學生個體產生心理異常早期表現具有隱密性強、影響因素貫穿大學四年始終、時間跨度大等特點,專職輔導員深入學生實時調查和監(jiān)測可以保持測評的連續(xù)性,彌補心理健康年度測評階段性空檔的不足,提高大學生異常心理預測的有效性。專職輔導員實時調查和監(jiān)測可采用如下幾種方式。
1. 觀察法。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觀察處于自然條件下學生的行為表現,對所觀察的事實加以記錄和客觀的解釋,以了解學生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一種方法。在特定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tǒng)觀察和記錄,通過記錄分析,來研究其心理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觀察法要求明確目標行為,使被觀察者盡量處于自然狀態(tài),觀察時做到客觀和精確,對觀察得到的資料要采用適當的方式及時地記錄下來。觀察法的主要優(yōu)點有,可以觀察到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表現,獲得的結果比較真實,可以實時地觀察到個體行為的發(fā)生和變化,結合當時的各種因素條件進行分析,得出較為可靠的判斷。
2. 訪談法。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搜集對方有關心理和行為特征等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訪談法的最大特點是監(jiān)測者與被監(jiān)測者的直接接觸,當調查的內容比較敏感、調查對象有顧慮時,采用訪談的方式有助于解除其顧慮;另外,當調查的內容比較深入,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時,或者對被調查者進行書面調查有困難時,宜采用這個方法。訪談法應在建立良好信任關系的基礎上進行,交談活動中得到的語言信息,要與觀察得到的非言語信息相互佐證,才能獲得更準確的結果。運用訪談法,首先要編制訪談計劃,設計訪談問題;其次,要了解訪談對象,掌握訪談技巧,訪談法的效果取決于問題的性質和研究者本身的訪談技巧。
3. 問卷法。問卷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tǒng)一問卷來搜集研究對象有關心理和行為特征等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于測量人們的態(tài)度、行為傾向性等特征。問卷法是一種間接的、書面的訪問,調查者一般不與被調查者見面,而由被調查者自己填答問卷,其特點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收集到大量數據。根據調查目的設計好問卷是搞好調查的關鍵,問卷一般包括題目、指導語、問題、選擇答案和結束語等部分。一份完美的問卷,必須是問題具體,重點突出,使被調查者樂于合作,能準確地記錄和反映被調查者回答的事實,而且便于資料的統(tǒng)計和整理。問卷法通??煞譃樽杂苫卮?無結構)和有選擇的回答(有結構)兩大類。自由回答問卷通常被稱為開放式問卷,它不限制回答者的思路,因而有可能提供一些研究者沒有考慮到的極有價值的信息,發(fā)現新的問題。結構型問卷又稱封閉式問卷,是對所有被測者應用一致的題目,對回答有一定結構限制的問卷類型,根據答案的不同形式可劃分為選擇式、排列式和尺度式,其最大優(yōu)點是答案較為集中,數據處理較為簡單。結構式問卷通常被用于定量研究,它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4.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借助學校的各種評定和記錄以及學生的作品來搜集研究對象有關心理和行為特征資料的一種方法。所謂“作品”是指被評估者所做的日記、書信、圖畫、工藝等文化性的創(chuàng)作,也包括了他(她)生活和勞動過程中所做的事和物。通過分析這些作品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并且可以作為一個客觀依據留存。日記是一種了解學生心理活動的重要方法,教師還必須嚴守秘密,不可泄露學生的隱私和秘密。
(三) 建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反饋和預警機制
近年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建設日趨成熟,各高校紛紛建立了以校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為龍頭,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為骨干,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團體為基礎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將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與犯罪心理預測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整合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犯罪心理預測的有效性。
1.一級網絡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和專兼職教師組成。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在大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警和干預中起到全局性和關鍵性的作用。一是心理健康普查,每年對全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及早發(fā)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二是心理排查,對普查中心理困擾較為嚴重的學生要逐一訪談;心理咨詢員對來訪者進行篩查,根據測評結果篩選出心理危機高危個體,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庫”,將全校有心理危機傾向及需要進行危機干預的學生信息錄入其中,實行動態(tài)管理。三是及時將全校心理健康測評和排查結果、“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對象庫”名單等相關信息向二級院系通報,指導二級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是對學生中存在的嚴重心理危機、發(fā)生的心理危機事故及其處理情況,及時向大學生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匯報。
2.二級網絡是二級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由心理輔導員、學生輔導員和班主任共同組成。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老師與學生接觸最直接、關系最密切,不僅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而且在學生犯罪心理預測和早期預警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一是輔導員、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每周向二級學院學生工作主管負責人匯報學生心理健康變化情況。二是二級院系發(fā)現有學生心理問題迅速惡化或新發(fā)現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迅速上報。三是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條件不具備時要及時轉介。
3.三級網絡是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團體,由班級心理委員、心理社團、宿舍心理信息員組成。三級網絡成員本身就是生活在同學們中的大學生,他們在平時交流中談論心理問題容易被朋輩接受,也很容易了解到周圍同學的心理變化。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團體在大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警的特殊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一是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動,如心理培訓、電影賞析、心理沙龍、心靈茶座等,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可以發(fā)現心理異常個體。二是班級心理委員、大學生心理協會成員等學生骨干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隨時將掌握的情況向輔導員匯報。三是宿舍心理聯絡員及時將同宿舍同學的心理異常狀況上報,為各級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及時、主動、正確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打好基礎,同時發(fā)揮他們的同伴教育作用,讓學生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測評估、早期預警、危機干預、后期跟蹤等各個階段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對學生犯罪心理的預測預防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是大學生犯罪心理預測預防的基礎,是提高犯罪心理預測預防有效性,實現危機干預目的,確保校園安全的有效途徑。
(四) 撰寫測評報告
通過分析高校學生違法犯罪的心理與動因,實行學生心理健康年度測評與建檔制度,專職輔導員深入學生調查和進行監(jiān)測,建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反饋預警機制,搜集的信息都是為了提高犯罪心理預測和預防有效性,而搜集的資料最終都要體現在評估報告中。評估報告是犯罪心理預測的最終結果,其中所做的綜合性判斷和診斷結論對于學生犯罪心理預防和矯治具有決定性影響。一份有效的測評報告應具備有針對性,描述行為、描述個體的獨特性等特征。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分析其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然后要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提出清楚、適宜和可行的建議。
預防大學生犯罪是個系統(tǒng)工程,高校防范大學生犯罪,除了積極向社會、家長呼吁,努力優(yōu)化和改善社會、家庭環(huán)境,促進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外,必須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形式單一的個體輔導向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互動的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邦惠.犯罪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敖峰.當代大學生犯罪的特點、原因及預防[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劉亞兵.當代大學生冷漠心理探索[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作者簡介】 韋志兆,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高級心理咨詢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學。
(責編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