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趨于“溫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腐敗不自覺地落入“溫和腐敗”論的思維陷阱,搞“溫和反腐”。
云南省麻栗坡原縣委書記趙仕永因受賄受審,在庭審中稱自己是“溫和腐敗”:“那些不給錢就不辦事的人是‘暴力腐敗。像我這樣,在為人辦好事的情況下收點錢,是溫和的。所以,我說自己是一個溫和腐敗的縣委書記。”
《南方日報》載滕朝陽文章說,趙仕永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他的這個腐敗新理論,卻可能會比他這個人更有“生命力”。
文章說,趙仕永說出了許多貪官不敢說的心里話。貪官打著“溫和”牌,先辦事,或者自詡為先辦好事,事成之后再收受好處,賄賂雙方似乎都能心安理得。這可以看作是腐敗分子的一個轉(zhuǎn)向:他們拋棄了所謂“暴力腐敗”的激烈形式,開始走上“溫和”的腐敗之路。他們比從前變得更有耐心,也比從前變得更切近“人情”,還比從前變得更為“藝術(shù)”。倘若社會沒有對“溫和腐敗”的認同,“溫和腐敗”的現(xiàn)象也就不會泛濫成災(zāi)。誰愿意接受“不給錢就不辦事”的“暴力腐敗”呢?即使暫時就范,也會憤憤不平。但“溫和腐敗”就不一樣,一個是為了做好事,一個是幫助做成了好事,大家都正義凜然,送點錢、收點錢算什么呢?
公權(quán)力每時每刻都在用于辦事、辦好事,如果以此便有好處可得,這權(quán)力就不姓“公”。文章說,鑒于“溫和腐敗”論適用性和普遍性,從事反腐敗斗爭的部門應(yīng)及時予以鮮明反對。要而言之,腐敗的理論實踐有“新進展”,反腐敗的理論實踐更應(yīng)有“新進展”。腐敗趨于“溫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腐敗不自覺地落入“溫和腐敗”論的思維陷阱,對所謂“溫和腐敗”網(wǎng)開一面,搞什么“溫和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