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外國企業(yè)可以與國企的關鍵人物或是政府部經濟部門的要員建立某種長期關系,“以華制華”。可以說,中國人的人情觀念為國外情報工作提供了可乘之機。
許多企業(yè)在經濟安全方面似乎漫不經心,難道一定要吃了大虧才會警醒?為此,《新民周刊》采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
《新民周刊》:中國在經濟安全方面的軟肋在哪里?
江涌:中國在經濟安全方面的意識很薄弱。在企業(yè)層面,國外大企業(yè)都設有專門的情報機構,其作用有二:一是收集別人的情報,二是保護自己的情報不被竊取。我國國有企業(yè)往往沒有相應的情報機制,既無力收集競爭對手的信息,更沒有意識保護自己的行業(yè)機密。
世界500強企業(yè)為保護自己的核心機密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以肯德基為例,對配方所采取的保密措施簡直夸張得無法形容,去年肯德基的秘方搬家,出動了大批在職警員和私人保鏢,由一輛裝甲車將小紙片運送到一個秘密地點。正因如此,山德士上校當年創(chuàng)制的秘方至今仍牢牢地掌握在他們手中。反觀中國的景泰藍工藝配方被日本間諜以參觀工廠為名竊取,讓人不得不唏噓。
中國商業(yè)保密機制沒有有效建立,還有政府層面的原因,一些經濟管理部門相當抵制“經濟安全”這個概念。某些官員甚至公開表示,“經濟安全”的概念應當慎用,全球化背景下,過分強調經濟安全會給對外經濟交往制造壁壘。而在傳統(tǒng)觀念中,國家機密的范疇僅限于政治,軍事等領域,對商業(yè)機密的重視也遠遠不夠。
《新民周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視人情,中國的人脈關系是否會為國外情報工作者提供便利?
江涌:這是我國經濟安全的一大隱憂。重視人情關系在中國是相當突出的一個現象。以近鄰俄羅斯為例,在那里花錢辦事也是一項潛規(guī)則,中國商人在俄通關多少需要上下打點一下,但俄羅斯人很有意思,這次交了錢,下回同一個人同一件事還得交錢,這叫“一碼歸一碼”。而中國人不是,一回生二回熟,外國企業(yè)可以與中國國企的關鍵人物或是政府經濟部門的要員建立某種長期關系,“以華制華”。可以說,中國人的人情觀念為國外情報工作提供了可乘之機。
《新民周刊》:“力拓案”成為我國經濟安全的一個警示,這是不是一個提高公眾意識,建立長期有效的商業(yè)保密機制的契機?
江涌:建立機制首先要改變意識,一些政府經濟部門官員過分擁抱國際化,一時要扭轉他們的價值觀很難。各個利益群體都有自身的利弊權衡,對過分強調經濟安全因而走向經濟管制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找到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與經濟開放之間的平衡點。
《新民周刊》:商業(yè)間諜案頻發(fā)是不是一個國家經濟開放,國力增長的必經階段?
江涌:這并不盡然。以美國為例,它的經濟開放程度很高,但經濟安全形勢良好,關鍵在于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商業(yè)機密保護機制,能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同時,美國在保護國家安全、經濟安全方面的法制比較完善,中間“人情”能活動的空間很小。在處理危害國家經濟安全的案件時,有法可依,便能從容應對別國施加的外交壓力。
《新民周刊》:您預計“力拓案”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
江涌:“力拓案”對國家利益造成了巨大損失,影響的不只是相關企業(yè),更對我國鋼鐵行業(yè)發(fā)展造成損害,因此我認為在“力拓案”的處理上,政府絕不會手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