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鳥嘴致眼球穿通傷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 對1例秧雞致眼球穿通傷的臨床特點及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鳥嘴致角膜裂傷多呈星芒狀、位于角膜中央,常合并外傷性白內障和感染。顯微手術下Eisner荷包式縫合 、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抗感染等綜合治療,術后視力恢復良好。結論 早期顯微手術下正確處理鳥嘴致眼球穿通傷有助于視功能重建。
[關鍵詞] 秧雞啄傷;角膜裂傷;外傷性白內障;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99.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9701(2009)34-105-01
1病例資料
患兒男,10歲,因右眼被秧雞啄傷,視力下降25d以外傷性白內障收入院?;純?5d 天前,玩耍秧雞時不慎被啄傷右眼,立即感眼痛,流“熱淚”,視力稍下降,告訴家長,未引起重視,未就診。第2天右眼紅、痛,視力明顯下降,當地醫(yī)院診為“角膜穿通傷,眼內炎”,在非顯微手術狀態(tài)下行角膜清創(chuàng)縫合術,術后頭孢他定、地塞米松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抗炎治療10d,眼紅痛減輕,視力無改善。
本次入院查體:全身檢查正常。VOD:光感,光定位:正常,睫狀充血(++)、角膜中央及顳側11鐘位角膜邊緣兩處不規(guī)則傷口,縫線在位,局部水腫混濁,KP(-),AR(-),虹膜前粘連,僅見下方部分瞳孔緣,晶體瓷白色混濁,眼壓Tn。于全麻下行右眼白內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術中發(fā)現:虹膜前、后粘連明顯,晶體表面及皮質內致密白色機化膜,經充分鈍性分離后,人工晶體植入睫狀溝,并行后囊膜切開,術后全身及局部抗炎治療5d出院,出院時視力為0.2。
2討論
兒童因其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決定了兒童是眼外傷的高發(fā)人群。有資料顯示[1]:外傷的前三位職業(yè)依次為學生、工人、農民,高發(fā)年齡為小于10歲和10~20歲。常見致傷物:鐵器、木頭、石塊、玩具、玻璃、一次性注射器等。動物致傷相對少見。秧雞屬鶴形目秧雞科,形似小雞,體長約30cm,頭小,嘴比頭長,主要取食植物嫩芽、昆蟲、蚯蚓等,在我國西北、華北及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鳥嘴致傷有其特殊性:角膜傷口呈星芒狀,極不規(guī)則,不整齊,且傷口位于角膜中央,常并發(fā)外傷性白內障。角膜和晶狀體是眼屈光介質重要部分,角膜傷口位置以及外傷后治療、處理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術后視力恢復。
傷后處理應注意的問題:早期、及時的顯微手術是非常至關重要的。
(1)角膜的星芒狀裂傷,在多角尖端匯集的地方進行兩兩對應縫合很難做到不變形和拉力一致。因此可采用Eisner的荷包式縫合,方法是用寶石刀在兩個裂口之間的健康角膜上做1/2厚向心小切口,用10-0尼龍線依次由實質通過,將結埋在實質內[2]??p線松緊要適度,既要求傷口關閉良好、水密,恢復前房、恢復角膜及眼球的正常形態(tài),還要求減少術后散光,取得滿意的光學效果。
(2)眼球穿通傷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外傷性白內障。對于晶體囊破裂皮質突入前房、晶體皮質與玻璃體混合在一起脫入前房或夾在傷口者應考慮一期白內障摘除術或聯(lián)合前段玻璃體切割術。是否行一期人工晶體植入術,目前爭論較多。有資料示[3]術前無嚴重葡萄膜炎反應、無明顯后段病變者經一期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脫盲率95.0%,脫殘率52.5%。
(3)所有穿透性眼外傷都有感染的危險。傷后早期局部和全身應用廣譜、易于穿透血-眼屏障的抗生素,至少用藥5~7d。對于動物性眼外傷需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本病例外傷后未及時就診,傷口位于角膜中央,加之當地醫(yī)療條件所限,不能行顯微手術,角膜傷口經非顯微手術縫合,術后疤痕重,散光明顯,對兒童視功能影響嚴重;錯失一期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時機,晶體皮質溢出導致嚴重炎癥反應,明顯的虹膜前、后粘連,致密機化膜的形成增加了二期正位人工晶體植入的難度,影響術后視功能恢復。
因此,應提高農村兒童防范意識,加強醫(yī)學常識的普及,減少眼外傷的發(fā)生,傷后早期就診,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龔毅. 眼外傷1452例臨床分析[J]. 國際眼科雜志,2008,8(5):980- 981.
[2] 何守志. 眼科顯微手術[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372.
[3] 郁佳,李韻倩. 角膜穿孔合并外傷性白內障一期人工晶體植入40例分析[J]. 蛙埠醫(yī)學院學報,2004,29(6):499-500.
(收稿日期:200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