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麗
加強公民教育,增強公民意識。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途徑,更是中學德育領域的延伸與深化。合格公民既要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又有參與政治的熱情和與其他公民、社會組織搞好合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學校進行怎樣的教育,未來就會有怎樣的公民。
我國“公民教育”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增強。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擴大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也給人民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造成了模糊認識,道德觀念淡薄、守法意識不強、善惡界限混淆、誠信規(guī)范缺失等現象還比較嚴重,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也對青少年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公民意識淡薄。學生缺乏公民感,在200余名學生中調查中,竟有95人不知道什么是“公民”,更不知道自己是“小公民”。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很少,更缺少對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等知識的了解。在生活中,學生只聽家長老師的安排,很少關心公共事務,因而表現為對社會缺乏責任心。
2公共精神的缺乏。在社會上,人們的觀望、自保、冷漠、排斥,反映我們缺乏現代公民應有的“自主、公心、寬容、理解、同情、正義、責任、參與、奉獻”等風尚。因此,我國學者李慎之認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p>
3公民教育理論化。公民教育綱要、公民教育歌謠及公民教育手冊等都停留在理性層面,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讓學生大段大段抄寫有關公民教育的內容,這些做法嚴重與生活脫節(jié),與社會剝離,更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教育效果更是微乎其微。
解決的方法及途徑
學校公民教育首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道德,協(xié)助他們認識、接納和尊重自己,從而接納和尊重他人;繼而幫助他們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及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由個人發(fā)展到群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tǒng),發(fā)展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且能付諸實行,最終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負責任的人。公民教育不能抽離現實,憑空教授。學生必先掌握具體而實在的知識和技巧,從而思考、感受、判斷,再而化之為行動。
1開發(fā)現代公民教育校本教材。結合我國目前的具體教學實際,如果我們只是口頭上承諾公民教育要融入和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大背景中,那么這些“豪言壯語”在現實中就只能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從現實觀照來看,我們在中學德育中進行公民教育應以開設獨立課程為重要形式。根據現代公民教育的內涵和特點,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借鑒港臺實踐經驗,公民教育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單元一:認識自我。包括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接納自己和別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兩大部分。對學生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肯定自己,欣賞自己;能坦誠與人溝通;認識優(yōu)點和缺點對成長的影響;掌握贊賞別人的方法,建立與人溝通的渠道。
單元二:生活技能。包括時間管理、金錢管理、情緒處理和溝通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珍惜光陰、善用時間的觀念。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能抗拒金錢的引誘,善用金錢。認識到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學習到語言溝通的有效方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單元三:求學。包括因何讀書、如何湊書、理智面對學習壓力和樹立終身學習的新觀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讓他們能理智面對學習壓力,克服考試焦慮,保持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教導學生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為將來融入學習型社會打下基礎。
單元四:家庭與我。包括家庭的功能、家庭的關系模式和兩代溝通與沖突處理。培養(yǎng)學生對家人的態(tài)度??隙己眉彝リP系的重要性,培養(yǎng)愛護及關心父母的態(tài)度。讓學生認識到與父母溝通的障礙,反思與父母沖突的事件及原因,積極面對改善兩代關系。
單元五:朋友與我。包括我是關系的起點、交朋結友、交友基本法和擇友秘籍。幫助學生了解個體與他人、社會的共存關系,認識群體的力量;認識朋友的種類;了解自己的人際關系;明白朋友對自己的影響;學習與朋友相處的正確技巧和原則;培養(yǎng)朋輩間互相支持及支持的關系;學習朋輩互助的技能;認識損友可能帶來的壞影響;反思選擇朋友的準則;學習如何抵抗損友的誘惑。
單元六:國家民族與國際社會。包括吾土吾民和多樣化的世界。加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倡導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擴寬學生視野,開拓學生關懷世界的胸懷,為將來做好世界公民打下基礎。
2組織相關學科(政治、語文、歷史)教師挖掘本學科有關公民教育的知識,在課堂教學時進行滲透。在2001年啟動的新課程改革中,對于公民教育內容與價值并非沒有關注。在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設計的課程改革方案中,特別強調公民教育中核心價值觀,諸如正義、平等、寬容、公正、尊重、國際理解等價值理念,同時,還有一些理性思考的方法也融入人文學科的具體學科課程之中。
3開展現代公民教育相關課外活動。(1)時事專題活動:根據社會上發(fā)生的時事作專題活動。全年約4次。(2)時事常識問答比賽:為鼓勵學生關心社會,每兩月舉辦班際時事常識問答比賽。(3)新聞角:為培養(yǎng)學生閱報及留意時事,在每班設立新聞角,學生須輪流負責更新每班墻報的新聞剪報。(4)專題講座:為針對每級學生需要,本課題將舉行專題講座。(5)公民教育實踐活動:本文所說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不同于我們以往開展的德育活動,其更加強調公民教育活動全體性——面向全體學生,是全體學生共同開展的教育活動;主體性——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主題地位,以學生自己的實踐、體驗、探究為主;社會性一面向社會現實生活,在觀察、探究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現象、問題的過程中實施公民教育;實踐性——引領學生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在社會實踐中觀察、體驗和思考。是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融入社會、認識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
4建構以學校為主體的學?!彝ァ鐣Y合的現代公民教育體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學?!彝サ慕逃W絡中,作為公民教育主體的學校應主動尋求與家庭的合作。首先,我們在所在學校開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公民教育有關知識的傳授。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每組每月活動1~2次,由學校分管德育的校長、年級組長和有經驗的教師進行講課和談話,把公民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家庭教育的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協(xié)助家長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指導他們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教導兒童,使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觀念;其次,組織家長討論會,請家長互相交流自己的教育經驗,以素養(yǎng)好的家長群體帶動素養(yǎng)較差的家長群體,以達到共同進步。另外,在學校公民教育工作中,還必須充分發(fā)揮社會的積極作用,充分發(fā)動社區(qū)為開展公民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的現實條件,并將之真正納入社區(qū)工作,營造對青少年甚至全社會進行公民教育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為公民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有效的社會保證。在具體實施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活動基地、社區(qū)德育基地、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開展公民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福利院等社區(qū)服務、參觀訪問,邀請社會知名人士來學校演講、做報告,與學生座談、討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