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魏 龔承杰
當前,各地中考對思想品德科目的考試采取了開卷考試形式,試題更加開放,試題題型靈活多樣,貼近學生生活,關(guān)注社會發(fā)展,注重實踐探究。也正是由于這樣,在開卷考試形式下如何提高學生思想品德課成績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在此,本人就近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對該問題的看法。
一、提高對思想品德課的認識
目前,全國各地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對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改革,特別是考試形式,許多省市實行了政史合卷開卷考試,如廣西南寧、江蘇南京、遼寧沈陽、湖南長沙等。然而,在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對思想品德課的錯誤認識。部分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是開卷考試,賦分低,可到考試時再翻書看,在安排課時及復習過程中沒有必要跟其他科目搶時間;甚至有個別老師認為,思想品德科目與歷史科目合卷考,以一個總評價形式出現(xiàn),該科成績好壞與自己關(guān)系不大,導致其上課不太負責任。一些家長和學生也認為:到考試時再看書也不遲。這樣,導致學生僅勉強上好每周兩節(jié)政治課,其余時間全部投入除政、史科以外的科目,致使中考成績不升反降。須知思想品德課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社會科學基礎(chǔ)知識教育的一門課程。教師必須提高對思想品德課的認識。在中學階段,學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思想品德課以實現(xiàn)這一培養(yǎng)目標為自己的根本任務。這些任務不是一朝、一日、一考就能實現(xiàn)的。這就決定了教師不但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品德、覺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而且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也決定了學生家長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提高子女的道德水平以外,更要督促子女在課堂上學好知識。而學生要擯棄那種到考時再看書的思想,進行全面復習,將該掌握的知識日積月累,方能取得好成績。
二、要全面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zhì)
目前,《思想品德》是根據(jù)教育部2003年5月印發(fā)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編寫的。以往的教科書通常從教師“教”的角度編寫,故稱“教本”,而這套《思想品德》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的角度編寫,可以稱作“學本”?!皩W本”的意思,是在教師的組織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同時,新教材每框題的觀點并沒有用很多的文字來敘述,而是通過活動引出。如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題“新學校、新同學”內(nèi)容中,敘述的文字不足200字,如按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老教法,一節(jié)課不到30分鐘時間,學生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更談不上學生成績的提高了。另外,目前各校都在搞“普九”,學生素質(zhì)參差不齊。這要求教師在組織、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第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也就是說,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品德教育者的高尚形象。第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文化素質(zhì)。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知識,還要有教育學、心理學、地理、歷史、文學等學科知識,以及現(xiàn)代科技知識。同時,教師要結(jié)合國內(nèi)、國際形勢的發(fā)展及時更新知識。一句話,知識面要廣。第三,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分析觀察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
三、樹立課標意識。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合理整合
新《課程標準》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guān)系”為線索,有機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目前,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盡管在編寫體例上有所不同,但編寫的依據(jù)都是《課程標準》。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以《課程標準》引領(lǐng)思想品德課的復習,并在此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對現(xiàn)有教材知識進行合理整合。一是對教材各單元的知識進行整合。如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三單元“融入社會,肩負使命”就滲透了法律、國情、道德和心理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整合好后,學生就能知道在這一單元里,法律部分該掌握什么,國情部分有哪些,道德方面有哪些,心理方面有哪些。二是對七、八、九三個年級的教材知識進行合理整合。如法律方面的內(nèi)容,各年級的教材都涉及,教材上有哪些法律方面的內(nèi)容,中考時要用到哪些法律知識,這些都要讓每位學生很熟練地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教材相關(guān)知識結(jié)合起來,在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為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強有力支持。
四、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堅持“能力立意”是近幾年中考一貫堅持的命題方向,也是《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中考命題必須堅持的原則。在教學及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從背景材料及社會現(xiàn)象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近幾年,各地中考試題在出題時都選取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象及熱點問題作為題目的背景材料。二是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準確判斷的能力。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各種觀點、看法、思想較為復雜,這就要求學生要綜合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明確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判斷的標準,再對各種現(xiàn)象進行深入分析,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對應該做的事要積極地做,并盡力做好,對探究性問題要大膽地想象,經(jīng)過比較選出最佳方案,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四是指導學生掌握答題技巧,培養(yǎng)解題能力。各類試題有其自身的特點,有不同的解題方法,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考試說明編制一系列試題讓學生進行多角度訓練,在批改中有針對性地講評,讓學生在解題中掌握答題技巧,摸索解題規(guī)律,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五、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關(guān)注家鄉(xiāng)建設和社會熱點
盡管各地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但縱觀近幾年各地的中考試題,大都以家鄉(xiāng)建設、社會熱點作為背景材料,設計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2006年中考,南寧市就“八榮八恥”熱點問題寫倡議書,桂林市就“中學生上網(wǎng)現(xiàn)狀”寫調(diào)查報告;2007年中考,南寧市就“本市學生參加東盟盛典活動”向外國朋友介紹中華文化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組織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增長自己的才干,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怎樣做。以此引導學生走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誤區(qū),做一個關(guān)注社會、熱愛家鄉(xiāng)的現(xiàn)代中學生。
在這里特別指出,不管試題出什么材料,設計什么活動,其問題所涉及的答案肯定離不開課本。教師在復習中要以課本為依據(jù),教會學生在開展活動中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找出創(chuàng)新性答案,這樣才容易獲得好成績。
六、認真研究《考試說明》。從中找出有用信息
《考試說明》是各地中考命題的主要依據(jù),它明確規(guī)定了各學科的考試范圍、考試形式、試卷結(jié)構(gòu)等。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本地區(qū)教研室編寫的思想品德學科的《考試說明》,同時注重參加本地區(qū)召開的中考備考會。首先,要明確考試的范圍,如南寧市2007年中考思想品德科的范圍就比2006年中考多了一個單元,時事政治范圍比2006年擴大,但不單獨出題,只作題目背景材料。明確了這些范圍,教師就能帶領(lǐng)學生有的放矢地復習。其次,要明確各類型試題的答題要求,該簡答的要簡答,該分析的要分析,該探究的要大膽創(chuàng)新。第三,明確考試形式。近幾年,思想品德學科中考各地都是采用開卷形式,為此,教師要充分運用開卷的有利條件,指導學生用好、用活課本。
(責編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