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琳
摘要在高中英語模塊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通過采取一系列激勵方法,做學生學習的推動者;重視英語語境因素,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只有解決好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才能適應英語模塊教學創(chuàng)新的需要。
關鍵詞模塊教學高中英語角色定位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教師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語言教學規(guī)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英語教學策略,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并將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加以運用。隨著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的引入,教師的作用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模塊英語教學是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提高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更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本文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模塊)》為例,具體探討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一、通過合作學習。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模塊教學在教法上強調知能一體,在學法上強調知行一致,這就要求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師在模塊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當然不可濫用);同時,注意教師的角色定位,以參與者的角色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在小組學習之前,教師應注意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想象;在小組學習之時,教師應注意及時了解各小組的學習、研究與討論的情況,遇到疑難共同求解,發(fā)現問題指導幫助,看到亮點鼓勵支持;小組學習結束之后,教師應認真做好結果展示,組織評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如在完成模塊2 Unit5-Warm Up這一課的教學任務之后,結合學生十分喜愛音樂的特點,教師可提出“Do you often listen to music?When do you listen to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Why?Can you write song? Please sing your songs to us,”等問題,讓大家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全班同學展示。作為教師,此時只是深入學生中間,提出合理性建議并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課堂內外這樣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增強合作精神,并能夠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
小組合作學習可讓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貏e是在分組討論中,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同學們有機會相互切磋、討論,甚至激烈辯論——這就充分挖掘了個體的學習潛能,擴大和豐富了信息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得到提高。在這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于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學生對學習和探究產生了興趣。學習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這對學生學好英語是十分有利的。
二、通過采取各種激勵方法,做學生學習的推動者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充當激勵者的角色。“激勵”(motivation)從字面上看是激發(fā)和鼓勵之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可以把“激勵”簡單理解為激發(fā)和鼓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具體而言,即是教師通過運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和緊張狀態(tài),產生一股內在的動力,更加興致盎然、精神飽滿地學好英語這門課程。
首先,應適度引進競爭機制。合作應含有競爭的因素,競爭中也應含有合作的成分。這樣不但能發(fā)揮競爭與合作的正效應,而且可以避免負效應,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競爭意識,使教學真正有活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模塊2 Unit4 Lesson3 Virtual Reality后,可結合當前流行的虛擬現實的話題,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讓他們就“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sdvantages of a virtual university?Would you like to go such a university?Why?”展開辯論。這樣,學生既可體驗到合作的樂趣。也可養(yǎng)成合理的競爭意識。沒有競爭,只有合作,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沒有明顯的進步;反之,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會讓老師教得萬分辛苦,學生學得心力交瘁,引發(fā)多種問題。因此,適時引進競爭機制,會使合作學習的效果更佳。
其次,應發(fā)揮正強化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人具有學習能力,通過改變其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保持和加強積極的行為,減少或消除消極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斯金納(B.F.Skinner)教授據此提出了強化理論。他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都會采取一定的行為,當行為的結果對他或它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根據這一理論,筆者在英語模塊教學中運用正強化的作用,讓學生經常受到鼓舞和激勵。例如在閱讀中,筆者經常讓學生針對課文的內容做判斷對錯的簡單練習,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很高,在正強化的作用下,學生愿意主動地繼續(xù)往下學習,也愿意主動地回答問題,很自然地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再次,應建立學習評價機制。筆者把全班分成10個學習小組,每組成員好、中、差搭配。在每個一單元第一節(jié)課時,筆者都布置合作作業(yè),每一單元結束時,都要在課堂上展示作業(yè)結果,然后由全班每位同學給每個小組打分。打分內容包括五項四等,五項是:準備、設計、描述、語法、發(fā)音及流利程度;四等是:很好、好、一般和差。同學的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教師把一部分評分權交給學生,是對學生的一種信任和激勵,可有效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三、重視英語語境因素。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們對語境問題有著種種不同的論述,但多數意見認為,語境即言語環(huán)境,它既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王建平將語境概括為言辭語境和言辭外語境。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文化背景、心理因素、交際方式以及各種非語言的姿勢動作(如聳肩、注視、一顰一笑等)都是語境因素。一位國外學者說:“語境是決定語義的惟一因素,脫離了語境,則不存在語義?!币虼恕R龊糜⒄Z教學,就應高度重視英語語境的因素。
在講授模塊1 Unit3-WarmUp時,筆者特地挑選了一部中國影片和一部美國影片中舞會場景的片段,在播放后讓同學們比較兩個國度、兩種語言的不同-的文化情境。一種是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一種是低情境文(low-context cultures)。前者如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他們在溝通時更依賴于非語言的線索,如年齡、身份、資歷等;后者如歐洲和北美,他們主要依賴意義傳遞過程中使用的詞匯,身體語言或正式頭銜的重要性位居其后。了解了不同的文化情境以后,學生可以消除文化障礙,更好地理解交際雙方在溝通時所傳達出的信息和意義。
同時,教師應努力營造濃厚的校園和社會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到課外用英語去體會英語的語言功能。到社會上、生活中去用英語做事,親身感受,切身體驗,獲得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對此,教師也可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種語言或網絡及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語言知識和內容,并積極探索和運用知識。如在進行必修模塊2 Unit6 Lesson2 Great Building的教學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建筑的畫面,讓學生較直觀地了解建筑的種類、年代、特點以及材料,感受建筑文化。
另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閱讀一些英文報刊、小說,上網查找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如上模塊2 Unit5Warm up這一課時,筆者讓愛好音樂的學生上網查找各種音樂的代表作品,并把它們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這樣在不知不覺之中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渠道。
(責編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