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輝
摘要: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舉措。青少年時期是整個人生成長歷程中變異性最大、可塑性最強和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是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
關鍵詞:班主任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當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都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灰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
2.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贊揚,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顯得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對學生的缺點看的多優(yōu)點看的少,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失敗導致灰心喪氣,失去自信心。
4.早戀問題的困擾。由于青春期生理發(fā)育,中學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從而走進了戀愛的誤區(qū),心理沖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tài)。
二、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生理因素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體發(fā)生了許多變化。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fā)展,怎樣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但由于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采取封鎖甚至恥于談論的態(tài)度,致使同學們產生青春期煩惱。
2.心理因素
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開始發(fā)生較大變化。孩子在小學階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升入初中后,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心理上也已經成熟,認為什么都懂,對師長產生逆反。
3.學校因素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學生中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大多與學習有關。從客觀上來說,升學競爭激烈、家長期望過高,使學生的生活中只有學習而沒有其他社會活動,甚至因為學習而犧牲自己的興趣。當他們的生活里只有學習一個內容,自然會感到生活的單調、枯燥,出現(xiàn)孤獨、焦慮、厭學等情緒。主觀上,與學校不當?shù)囊蠹敖處煹慕逃椒ㄓ泻艽箨P系。
4.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有的獨生子女家長對其百依百順,從而養(yǎng)成了任性、自私、跋扈、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有的父母忙于賺錢,而疏于關愛孩子,出于一種補償心理,以錢來彌補,缺乏對孩子勞動觀、金錢觀和消費觀的教育和引導,從而促使學生形成一種不知節(jié)制、盲目的消費欲和互相攀比的心態(tài);有的只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對成績差的子女采取不問不管的做法或以打罵、訓斥代以教育,從而使子女產生深深的失落感、自卑心。
5.社會因素
社會不良思想和行為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加之電腦的普及、網吧的出現(xiàn),學生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時,也接觸到不少負面的東西,特別是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隨著生理的變化,心理上也存在著巨大偏差。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嘗試
1.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班主任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索質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的班主任,是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所以,作為班主任首先得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然后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況,才能對癥下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重視在集體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集體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還能使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到推動、定向、引導、維持、調節(jié)、控制和強化的作用,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在的積極影響,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3.利用班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會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陣地,也是班主任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的主要陣地。其形式可以在主題明確的前提下多樣化,可以進行心理輔導知識講座、上心理活動課以及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辯論、討論等。班主任也可以鼓勵學生在班會中傾訴自己的不滿。鼓勵學生以書信、日記的方式發(fā)泄心中的郁悶,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秘密。以減緩壓力。而對于各方面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班主任要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他們。這樣可以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滿足與平衡,有了成功的體驗,心理就會健康發(fā)展。
4.發(fā)揮家庭教育功能,凈化社會文化環(huán)境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影響也很重要。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shù)闹笇Ш图皶r的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