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2009年江蘇高考歷史卷公布后立即引起強烈反應,很多一線教師對其頗有不滿,認為試題難度太大,與中學生實際差距過遠。筆者認為,正是這一份難度較高的試卷凸顯了歷史學科特色,對中學歷史教學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2009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命題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實現(xiàn)對學科主干知識、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yǎng)相統(tǒng)一的考核目標,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庇纱丝梢?,試卷就是要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內容特色、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科能力以及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從這個角度看,2009年江蘇歷史卷較好地達成了這一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特色,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呈現(xiàn)方式的材料化、情景化
歷史學科擁有豐富繁雜的史料素材,具有注重“史料證據(jù)”的特點,史學研究要遵循“論從史出”原則,研究者要在特定情景材料下進行研究,得出相應結論。解決史學問題。2009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進一步以材料化情景化的呈現(xiàn)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科特點、史學研究原則和新課改關于歷史教學的要求。
2009年高考江蘇歷史卷與2008年試卷相比較,試卷信息量進一步增加,主觀題由5題增加到6題。題目的呈現(xiàn)形式略有變化,減少了直觀、形象的圖片資料,增加了文字材料的閱讀量,并拉大了文字材料與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的距離,增強了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如第4題考查灌鋼法不是簡單考記憶。而是從其主要技術特點角度提供史料,讓學生判斷;又如第7題對中國及世界近代化的同一性與多樣性的考查,必須從題目提供的材料情境得出結論。整張試卷,基本沒有死記硬背的題同,除第9、18、24題等少數(shù)題目外,都是通過呈現(xiàn)材料,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學生思考,凸顯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考查了學生對史料等情景材料的閱讀理解以及遷移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延伸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問題設計角度新穎,注重學科能力考查
歷史高考。換個角度講,就是要求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試卷上所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學生歷史學科綜合能力的一種反映。歷史學科能力包含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和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同一知識點,考查角度不同。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能力考查意圖。
2009年試卷較好地實現(xiàn)了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以獨到的視野和角度,從關鍵細節(jié)設置問題,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史實,是否具備應該達到的能力。如第6題考中國近代社會演變的規(guī)律性現(xiàn)象比較。別出心裁,先創(chuàng)設情景,從材料中歸納其發(fā)展的特點,這樣考下來,既不偏離主干知識,也能反映學生的能力狀況。又如第22題從近代歷史上社會生活中婚姻觀念的變化來考查中國思想解放的歷程,以及考生情感觀念的價值體現(xiàn)。試題設計較好。既有考查學生分析材料、提煉信息和概括知識的能力,也有考查學生描述闡釋事物和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歷史知識運用及史學研究能力。主觀題的設計,大多能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特色,綜合考查學生學習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且能力考查體現(xiàn)出一定的梯度。
三、蘊含歷史學科思想??疾槭穼W基本素養(yǎng)
歷史教育的一個功能是讓受教育者從歷史進程中總結一些經(jīng)驗教訓、規(guī)律啟示。為個人乃至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借鑒,這就需要學習者研究者去充分感悟歷史。從解讀歷史知識中去感悟歷史學習的真諦、方法,形成正確歷史觀、人生觀。使歷史學習起到明智、明得失、鑒往知來的作用。提升史學素養(yǎng),繼而提升人文素質。
2009年江蘇試卷在這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如第25題考王安石變法,以這幾年的教育改革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舉考試為切入點,考查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試卷提供了同時代的范仲淹、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四位人物對變法分別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全盤贊同、有全面反對、也有區(qū)別對待,讓學生就此分析判斷;又如對甘地的考察,由于種種原因,歷史上謎案眾多??疾閷W生如何對待歷史上的謎案。體現(xiàn)出較高的學科思想深度,既能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的史學研究方法,也能考查學生基本的史學素養(yǎng)。
誠然,試卷設計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必修模塊分布不均衡,難度系數(shù)偏大,部分題目區(qū)分度不高,但總體上有利于考查學生的學科素質和潛能。尤其重要的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學方式的選擇要遵循“論從史出”的原則,教學目標的定位要側重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去感悟歷史。
2009年高考已塵埃落定,高考試卷也已成為一份歷史素材。廣大的一線教師若能從中有所感悟和啟發(fā),把握歷史教學的特點,反思平時教學的不足,改進教學。則定能推動中學歷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這恐怕也是命題者如此設計試卷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