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元芳
朱光潛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批評過寫作的“套板效應”,時過境遷,先生的話仍切中肯綮。我想結合平時的寫作教學,呼喚作文園地能吹來一縷清新的風。
一、新鮮的素材與生活同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笨梢?,讓學生體驗人生,關注生活,參與實踐。把學生的真情實感調(diào)動起來,這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給予作文的新內(nèi)涵。這樣的寫作要求源于應試又高于應試。如果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豐富人生體驗,提高感悟生活、表達生活的能力,這豈不是語文學科有別于其它科目的獨特魅力?
鑒于此,我平時要求學生每周都寫隨筆,內(nèi)容不限,但要有真情;長短不限,盡量有自己的思考,以質取勝;文體不限,精彩就好。有時還鼓勵他們一材多作,發(fā)揮個性。這樣做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的習慣。生活隨時會給我們以靈感,但那些獨特體驗思維火花有的稍縱即逝,如果能及時記錄,日積月累,那將是一個寫作的寶庫。因為是自己的即時感受,真實性會更強些,也就比較有感染力。像剛進高中時,學生一般會對新校園新同學新老師產(chǎn)生極大的必趣。這時不妨就寫寫“二中印象”“校訊快遞”“人物速寫”“住校生活側記”等。評改時,我有時從寫作的技巧方面加以點撥,更多的時候是與他們一起分享人生的體驗??粗匚恼碌膬?nèi)容,借此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傾聽著他們的心語,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就拿前面的“風景”作文來說,如果學生能好好盤點一下我們平時練筆的內(nèi)容。會發(fā)現(xiàn)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嶄新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個說不盡的風景園。氣派的教學樓。園林般的環(huán)境,敬業(yè)的教師團隊,文明優(yōu)秀的學生,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活動……難忘省健美操大賽上參賽隊員們優(yōu)美的舞姿;難忘校園文化節(jié)精彩紛呈的才藝大放送;難忘軍訓檢閱臺前稚嫩臉龐上透著堅毅的神情;難忘國旗下AFS交流的美國學生激動的普通話演說;難忘夜幕時分給高三學子送飯的親友團……這些難道不是獨特的風景嗎?誰說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
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只要我們留心,新鮮的材料信手可以拈來。可粗疏的學生卻對身邊的美景視若無睹。他們眼中似乎只有成堆的作業(yè),飄飛的試卷,嚴格的管理。有人甚至自喻為籠中鳥,這樣的心態(tài)下。如何妙筆生花?也許是應試教育的流弊,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急功近利,在書山題海中停留久了,反而淡漠了現(xiàn)實。缺少了擁抱生活的激情。這就更要求教師要有所“為”,尤其是對高一學生,要認真引導他們,激發(fā)熱情,培養(yǎng)觀察積累的好習慣。
二、從教材中借一雙慧眼
如果說學生的生活還相對單調(diào)的話,那么閱讀會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窗戶。當我們徜徉在文學大師們?yōu)槲覀兠枥L的一幅幅美妙圖景中的時候,也不要過于拘謹,閱讀本來就是與智者對話。所以,拿起筆,試著與古人交談,不經(jīng)意中,我們的文思變敏捷了,我們的心胸變豁達了,我們的視野穿越了山山水水。摘抄精彩句段,撰寫閱讀札記、美文推薦,成為積累作文材料的又一形式。而我們平時閱讀最普遍的便是教材,教材中總有一些經(jīng)典之作,值得沉潛玩味。于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別具慧眼的同學,從教材中擷來幾幅“風景”與我們共賞:暮春之初,與王羲之等群賢聚會蘭亭,流觴賦詩;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壬戌之秋,同蘇軾及客泛舟赤壁,縱論人生;江山在變,人生代代無窮已。讓所有的惆悵與失意隨風而逝,突圍出來的蘇東坡依舊笑傲文壇。烽火歲月。那倔強地朝向窗外的那一莖綠藤曾是陸蠡心中不老的“風景”。
三、行萬里路,賞萬種景
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給孩子們帶來富裕生活的同時,也以電視電腦精彩的節(jié)目鎖定了孩子們有限的課余時間,再加上學習的壓力,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不管城市還是農(nóng)村,親近自然。關注他人,注重實踐,似乎越來越遙遠。遠離生活,還要求有真切的情感體驗,有新鮮的表達實在太難。所以,語文教師尤其要開放課堂,設法激勵學生融入生活,調(diào)動各種感官,獲取最直接的體驗。一次我安排學生作一篇記人的文章,寫作前特意給學生留了充裕的時間,讓他們選定人物,搜集材料,要求能突出人物的個性。后來學生們的作文深深打動了我。例如:王雨婷同學寫外婆,她敘述了中秋節(jié)回去看外婆的事情,突出介紹了那桌豐盛的菜肴,這可是一向節(jié)儉度日的老人家特意犒勞外孫女的。回家之后她才發(fā)現(xiàn)從超市購買的高價月餅不知何時又被外婆給放回來了。而鮑琳玲同學寫她的舅媽一樣精彩:舅媽是位生意人,能說會道是少不了的本事,于是大商場的打折商品還是砍它沒商量。舅媽待人接客自是滿腔熱忱,都說做生意做的就是個仁義,此話真不假。而舅媽人到中年,還染著一頭夸張的紅棕色頭發(fā)。僅此一筆便可見舅媽的性格了。上述材料的選用正源于小作者們的近距離觀察,用心感受,否則文章效果定要打折。
還是那個“風景”的題目。如果我們再到自然中走一走,一定有新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的淳樸民風,小橋流水,也許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黯淡了色彩;城市的霓虹打造了不夜城的繁華,可我們還是念叨著“月是故鄉(xiāng)明”。若干年前教材人選了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用幾個片段勾勒出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特有的精神風貌。由實人虛,意味深長。若要重選幾個場景來體現(xiàn)當今時代的巨大變遷,我們又該怎樣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