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巨
我縣全面實施農村新課程改革以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先前缺乏生氣的教學氛圍和呆板、單一的學習方式,激活了師生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了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師生能力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當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及其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語文課“重”人文性而“輕”工具性
語文課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既要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學習,又要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它們之間應該是統(tǒng)一的。然而,部分老師卻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不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對課文內容匆匆?guī)н^,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fā)揮,搞些什么表演和演唱等之類的“精神培養(yǎng)”工作,錯誤的認為教學中涉及“雙基”的就不是在推行新課程。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現(xiàn)。
語文課不關注文本的解讀,輕視必要的“雙基”,這是一種極端化傾向。語文教學需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并重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由“頭(指語文的人文性)輕腳(指語文的工具性)重”走向“頭重腳輕”。
二、語文課由“灌”到“問”
在課改推進中,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現(xiàn)象基本不復存在了,但“滿堂問”式的教學卻隨處可見。表面看去,學生似乎是在積極主動地學習,但實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引灌輸,一方消極接受,這與新課程中閱讀對話、理解感悟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大家知道,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閘門的一把金鑰匙,但是提問不能太碎太雜,切忌“滿堂問”。為此,教師設計問題要找準切入點。
三、語文課的“熱鬧”
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活力。在新課標指導下,課堂形式多樣起來,出現(xiàn)了演講、小品表演等等的授課方式,使語文課充滿勃勃生機,熱鬧非凡。然而,這樣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收獲呢?我看不然,有的教師花費大量精力來設計教學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顯得熱熱鬧鬧,卻把課文擱置起來不去挖掘文本內涵,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到“熱鬧但空洞”。
就語文教學來說,立足文本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并在時間上給予保證。引導學生讀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是我們當前推進新課程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四、語文課中的多媒體使用不當
當下現(xiàn)代教育技術方興未艾,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優(yōu)勢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從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音像手段如果應用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我們知道: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征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要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使學生在閱讀、理解、感悟中產生獨特體驗。我們在教學中不應簡單地以影視語言替代文字語言,而應把課件當成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無論你借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后還都必須要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
只要我們在新課程理念下,對語文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革,并立足當?shù)睾蛯W生實際,用審視的眼光,遵循教學規(guī)律,走出教學誤區(qū),正確處理好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就一定能夠推動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