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慶坤 薛俊榮
所謂品詞,正如張志公先生在《說“透”》中所言:“讀文章,用得著一點反復的工夫——嚼一嚼,吃下去;稍微消化消化,再倒出來,仔細嚼一嚼,品一品味道?!币话阏f來,閱讀心理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遣詞造句。因此,品詞必須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篩選出文中(尤其是小說、散文等文藝性作品)含蓄蘊藉的詞語,玩味再三,讓趴著的詞語立起來,沉寂的詞語響起來。在品味中辨其義、感其情、悟其旨。具體方法如下:
1.想象法。想象是品詞的基礎,即在理解某一詞語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放飛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完美的圖畫,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時,“用手攀著上面”,如果把“攀”字僅僅理解為“用手抓住往上爬”,那還遠遠不夠。品味時我讓學生注意:①父親是個胖子;②父親心情難過——喪母、賦閑、離別。之后,讓學生閉目深思,想象父親“攀”時這一動作之艱難,有的學生甚至想象出父親的這一動作是很“不美”的,因為父親動作拙笨。一個“攀”字,真是“丑態(tài)”百出,而愛子之心及至。這一“攀”多么令兒子揪心?。≡囅?,學生若能感悟到這一點,又怎不會被父親的愛子之心所感動呢?
2.比較法。把不同語言中的同一個詞進行比較,理解詞語的內涵?!遏斕彷犎蜴?zhèn)關西》中,魯達為周濟金老父女“便去身邊摸出五兩銀子”,魯達嫌少向李忠借時,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我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比較不同人物的同一動作“摸”所蘊含的不同心理活動——魯達傾其所有,惟恐漏掉一點,摸出的是慷慨;李忠惟恐多借,摸些碎銀,摸出的是吝嗇。再結合《孔乙己》“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一句中的“摸”字,這樣就不難理解孔乙己的生活窮困,精神沮喪。由此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含義是不同的。
3.改換法。把要品味的詞語換成某些詞語加以比較,去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為了讓學生品味“鉆”字,我讓同學們將其改為“長”或“冒”字,通過比較,用“長”字顯得俗氣、籠統(tǒng),想象不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用“冒”字,雖然能讓讀者想象出春草長速之快,但不能想象出春草芽之“尖”和長勢的不可阻擋。至此,“鉆”字的妙處也盡在不言中了。
4.刪除法。把要品味的詞語(往往是修飾性的詞語)刪除,品味一下刪除前后不同的表達效果。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的描寫,使用了“碧綠”、“光滑”、“高大”、“紫紅”、“肥胖”、“輕捷”、“短短”等形容詞,為了品味其妙處,我讓學生把這些形容詞去掉后,再讀一遍,讓學生自己去悟、去品,一切盡在不“講”中。這種方法還可以適用于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5.重裝法。把句中某些詞語“剪切”后,“粘貼”到另一位置上去,通過比較閱讀去品味詞語。(一般適用于句式的倒裝)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睘榱似肺丁澳勰鄣?,綠綠的”,我將此句重裝為:“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通過比較讓學生品味句式的參差變化之美,理解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突出強調“嫩嫩的、綠綠的”,從而品味出小草柔軟的質地和旺盛的生命力。
6.質疑法。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巧設問題,順藤摸瓜,由表及里,以理解文章表現(xiàn)手法,感悟文章主旨?!对诹胰蘸捅┯晗隆分凶髡呙枥L暴雨時用了很多動詞(如砸、射、裹等),表現(xiàn)力極強。我讓學生先回答一個最簡單的問題①這些動詞說明了雨點、雨速怎樣?(雨點大,雨速快)。②雨點大、雨速快是圍繞文中哪一個字來寫的?(暴)⑧作者為什么,極力渲染暴雨之“暴”?(烘托祥子拉車之苦)④祥子拉車之苦說明了什么?(舊社會的黑暗)。層層設問,花費時間不多,卻能品味到語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7.吟讀法。對一些名篇佳作,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品讀中加深對某些詞語的理解。學習《皇帝的新裝》,在學生揣摩、分析出大臣、官員、皇帝不敢說真話的原因后,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這三入神態(tài)、心理的詞語,對有關的語段反復誦讀,從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態(tài)、心理去品味他們深層的思想性格特征。
8.體驗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動手、動口等去模擬、感受、體驗文章某些詞語的妙處?!恫軇フ搼?zhàn)》中,魯莊公要追趕齊國的軍隊。“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睘榱俗寣W生品味“下”、“登”、“望”這些動詞,我讓學生到講臺上去表演,體會這些詞語的妙處,從而理解了曹劌在軍事方面的謀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冬天捕鳥”描寫,作者運用了很多動詞(掃、支、撒、系、牽、拉、罩),同學們也可用此法去領悟作者童年時的機智、活潑、手巧,理解“百草園”給作者童年帶來的無窮歡樂。
山東省莒縣夏莊第三中學教導處(27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