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嵐
羅曼·羅蘭1935年寫的《訪蘇日記》,50年后付??;《紀德-席弗蘭通訊集1922-19509,2005年發(fā)表;哲學(xué)家巴爾特(R.Barthes)的《中國之旅手記》,2009年2月才面世。天哪,怎么可能有這么多的文獻,躺在抽屜里半個多世紀不見天日!
這些資料都與“紅色天堂”之旅有關(guān)。紅色命運使它們誕生后必須馬上死去,等另一個時辰來臨才再生。就像“睡美人”的命運。現(xiàn)在你接到這些遲來的信號,一切事過境遷,這些曾被剝奪說話權(quán)的文字,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話。
涅瓦河上某巡洋艦的一聲炮響,搗毀的果然不止一個皇朝,而是“舊世界被打得落花流水”。馬克思設(shè)想的“紅色天堂”從炮聲中冒出。古老歐洲的知識分子遽然而醒,太陽底下還有新事!紅色天堂隔山隔海,卻一托盤子傾倒在你頭上,不得不面對了。但,那邊究竟發(fā)生了啥事?有必要去走走,親眼看看。就有從蘇聯(lián)開始,到古巴、中國的持續(xù)了半個世紀的,歐洲知識人的紅色天堂之旅。
革命初期,外國人被擋在門外。為了解真相,記者A.Londres從巴黎出發(fā),經(jīng)柏林、哥本哈根、赫爾辛基,潛入紅色彼得格勒,再到莫斯科,先后52天。他目睹了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霸道,間諜和告密制度,極度的貧窮和匱乏,一個活活剝?nèi)チ宋拿鞯纳鐣??;貋砗螅瑥?920年4月2 2日開始在Excelsior報上發(fā)表報道文章,指出蘇俄到處是“一群群衣衫襤褸、沮喪、可悲的人。所謂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只是一個奇跡般陰森可怕的朝廷。乞丐聽天由命,站在門邊等人施舍”。
為《新歐羅巴》撰稿的女記者L.Weiss,1921年到蘇俄,也帶回一個蘇維埃地獄。她在莫斯科火車站看到:“在火車站一大群婦女中,我看到最糟糕的情景:她們在煙霧中飄動,像一群幽魂,但丁從來不曾寫過的幽魂,他只在想象中穿過地獄。那些女人再沒有胸,也沒有肚子,沒有頭發(fā),只是些受了傷害的身體,一如最基本現(xiàn)實透露的,俄羅斯在她的分娩中受到了傷害?!?/p>
S.de Chessin在《在紅色癲狂癥國家》和《俄羅斯末日》文中,提到革命初期的監(jiān)獄情況。一位朋友從莫斯科的Derebensky監(jiān)獄收到訊息,說沙皇時代囚禁20人的監(jiān)房,革命后塞了215人。沒有衣物床鋪,沒有肥皂,被蟲咬。知識分子在監(jiān)獄里地位最低:“罪犯們被看做同志,每天得到三個盧布,一份尚可接受的食物。他們是監(jiān)獄里的貴族,我們是賤民。”
這些實打?qū)嵉膱蟮?,給大家送來了一個真實的蘇維埃。你不明白,為什么還必須等數(shù)十年,到赫魯曉夫上臺后,才為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為巴斯特納克的《日瓦戈醫(yī)生》而驀然驚醒,拍案而起。當時左派的鼻子倒很靈,連忙組織反擊,為無產(chǎn)階級祖國恢復(fù)名譽。首先,該看的與不該看的必須弄清楚,看到不該看的地方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重要的是舊世界被砸個稀巴爛。這句話必須用紅筆在下面畫上橫杠。左派的救火運動很成功,千辛萬苦逃亡到巴黎的俄國知識分子,被當成白癡,是癡人說夢,來法目的是想揩點社會救濟金。到蘇維埃經(jīng)過整頓后,那些排列得具有神奇效果的文字,呼天震地的口號,舉得整整齊齊的拳頭,迎風招展的紅旗,就一車車送了過來,果然是個理想社會!
到1930年代中期,意大利興起法西斯,德國出現(xiàn)納粹,西班牙發(fā)生內(nèi)戰(zhàn)。共產(chǎn)國際支持共和西班牙,大家對無產(chǎn)階級祖國冀望越發(fā)大了,左派、共產(chǎn)黨、友好協(xié)會的朋友開始向北走?;虮谎?,或自費。而紅色天堂那邊,是“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想人家來看看他們的新世界,看馬列主義怎樣代替了上帝,代替了絕對,代替了全能,希望蘇維埃成為攝影機、報章雜志的目標。
從1935年開始,歐洲著名的左派知識人先后被邀訪蘇。最早獲邀的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當時的蘇俄友協(xié)主席。才抵華沙,蘇維埃代表已在恭候,以臥鋪專用車廂,一直送到蘇聯(lián)邊境。邊境上,高爾基的秘書,克里姆林宮派來的醫(yī)生、護士,在等候使喚。然后,再登上專用車廂到莫斯科,車廂里設(shè)有臥室和客廳。他被譽為歐洲最偉大作家,接待的隆重不亞于一個國王。6月28日,在克里姆林宮與斯大林單獨談話接近兩小時,另一次見面是在高爾基的郊外別墅中共進晚餐。后來在他的《訪蘇日記》中,詳盡地敘述了他在蘇俄受到的頂峰式的榮譽接待:
“6月25日,星期二……晚上在‘大劇院……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部出席了……他們給我不可思議的款待,安排在沙皇的包廂,將外交史團臨時撤走。在廣場上,進入劇院時,在第三幕的幕間休息時,歡呼聲一再而再。尤其是,一大群人在門口廣場上,鼓掌歡呼:‘我們的朋友羅曼·羅蘭。偶然跟幾個人握手……幕間休息時,劇院著名人物和政要,都來向我致意……”
他抵達了沙皇的圣地。表演從舞臺延續(xù)到他的包廂,直到舞臺下所有地方。去“小劇院”看戲時:“大家馬上認出我,向我歡呼,扔鮮花,表演中途又重復(fù)了一次,真把人降服!”他沒有一個地方不被人認出,不被歡呼。這些掌聲、禮贊、榮譽,原是莫斯科人專門留給最高領(lǐng)導(dǎo)的,羅曼·羅蘭得到了。下榻Savoy酒店,住的是總統(tǒng)套房,有六個大房間。生活和安全設(shè)置周密,食物由克里姆林宮專程送來,有護士照顧,有年輕女秘書守門,電話有人專職接聽。這位主張“在混戰(zhàn)之上”的著名知識分子,在特殊的禮遇中,到了另一個世界。返回法國后,從1935年8月26日到1937年9月16日,他先后給斯大林寫過六封信。最初出謀獻策,提議“在巴黎成立一個信息中心”,到后來為某些被逮捕的人求情,態(tài)度先后有所不同。后來他吩咐《訪蘇日記》50年后發(fā)表,據(jù)說是怕某些異議傷害蘇維埃。
一年后,《新法蘭西評論》主編紀德,七星出版社的創(chuàng)始人席弗蘭(Jacques Schiffrin)獲邀,同行的還有阿拉貢等。飛機到柏林,蘇維埃代表已先臨恭候。酒會,宴會,元首級的接待。專用汽車,專用火車包廂,到處受熱烈歡呼、鼓掌。剛好遇上高爾基的盛大葬禮,紀德在紅場跟斯大林站在一處,宣讀悼辭。他被捧得高高在上,然則,他看到特權(quán)階層和蘇聯(lián)百姓的巨大差距?;貋砗髮懥恕对L蘇歸來》,在《補記篇》中寫道:《我從來沒有在這種豪華條件中旅行過。專用車廂,最好的汽車,在最好的酒店住最好的房間,都是最貴最豪華最佳的選擇。招呼得真好!真細致!真夠殷勤體貼!到處被歡呼,恭維,關(guān)照,到處過節(jié)。給我提供的一切太好,太美妙了。拒絕這些優(yōu)待太不應(yīng)該,不能這樣做。但這些優(yōu)厚的待遇,不斷使我想起特權(quán),想起等級。而在那里,我想找到的是平等?!?/p>
該書前言,還打出一大問號:“誰說蘇聯(lián)是適合我們的,更甚于一個被選擇的國度,干脆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