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兵
時下,一談起“腐敗”這個話題,就令我們想起那一連串熟悉的名字:陳希同、王寶森、成克杰、胡長清、王懷忠,還有五十年代的楊青山、張子善,這樣不免有人對我國存在的腐敗發(fā)出這樣的困惑:認為腐敗是腐朽制度的產物,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就不存在腐敗現象。由此而動搖了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決心和信念。
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先拜訪一下“腐敗”概念。
“腐敗”一詞有制度混亂、黑暗之意,也有思想陳舊、作風靡亂之涵。
但無論從何種意義出發(fā)。事實證明,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根深蒂固,并不為某個國家所有,古今中外都存在。
縱觀我國的封建史,其制度專制、權力集中且不受約束,古訓道: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敗。貪腐癥隨時發(fā)作。據歷史記載,古代的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其家產折合白銀8萬萬兩。抵當時全國20年稅銀收入。百姓們談腐色變,苦不堪言,社會百業(yè)頹廢,面臨崩潰。封建史也不啻一部反腐敗史,整治污吏手段不一而足,抄家、賜死、株連等。明朝皇帝朱元璋整治貪腐最為嚴厲,規(guī)定凡貪污白銀60兩以上者,一律梟首示眾,剝皮填草,風干尸體,懸掛于衙門座位旁。反腐手段殘酷之至。但封建社會并沒有因此消除腐敗,反而愈演愈烈,最終走向滅亡。
國外也存在腐敗現象,譬如韓國兩個前總統(tǒng)非法貪占巨額財產。丹麥、瑞典、新加坡等國家盡管被評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國家,但腐敗現象也有時發(fā)生。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腐敗更是屢禁不止。
鑒于此,我們就對,“腐敗”有了正確的認識,它是一種歷史現象,并不為某個國家或某個歷史時期所特有,所以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存在著腐敗就不難被理解。
市場經濟的沖擊和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使得社會上拜金主義盛行。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逃避法律,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攏腐蝕黨的干部。一些意志薄弱者經不住長期的考驗,滋長了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錯誤思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扭曲、動搖,甚至喪失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以致國家大大小小的腐敗現象有蔓延勢頭,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改革、侵害了人民的利益,敗壞了社會風氣,然而社會主義文明不容踐踏。所以,反腐倡廉,勢在必行。
在我國五十年代,就出現楊青山、張子善貪污案。這兩位戰(zhàn)場上的英雄,在和平期卻被論為死囚,令人惋惜,但國家不是因為其做了貢獻就姑息遷就,而是毅然對其罪行做出了最嚴肅的判決。
2001年已載入歷史史冊,而這一年的大事記,我們不會忘記。頗受海內外關注的胡長清因受賄被判處死刑。胡長清乃原江西省省長,是建國以來被判死刑級別最高的領導干部。后來,成史杰刷新了這一紀錄,成史杰乃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利用職權之便受賄4109萬元,被判處死刑,創(chuàng)下中國“反貪風暴”的新紀錄。還有近段頗有影響的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在2004年2月12日被執(zhí)行死刑。他是繼胡長清、成史杰之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個被處以極度刑法的省部級以上的腐敗高官。胡長清、成克杰、王懷忠的官職是重量級的,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憲法原則并非一紙空文,他們得到的懲罰也是重量級的,均被繩之以法,判處死刑。所以“神龍騰空,終有競時”,腐敗分子一時的青云直上。必然改變不了玩火自焚的命運;任何膽大妄為、鋌而走險的腐敗分子都逃脫不了最終的結局。這三個案例也同時充分顯示了我們國家懲治腐敗的決心,有力地打擊了腐敗分子的囂張氣焰,振奮了黨心民心。
近年來,電視上熱播的《生死抉擇》《鐵齒鋼牙紀曉嵐》《蒼天在上》等反貪力作長演不衰,在社會上引起了不俗的反響,也留下了很多警示。各界人士無不為劇中力斬貪官、反腐倡廉的情節(jié)拍手稱快,贊不絕口。由此想到反腐倡廉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反腐倡廉,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興亡。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廣大人民也因該把它視為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自覺反腐倡廉,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從思想上牢筑腐敗防線,樹立廉潔意識,立足本職,敬業(yè)愛崗,無私奉獻,不貪不占,不行賄,不奢望,安分守己。積極檢舉揭發(fā)腐敗行為,敢于同腐敗分子作斗爭。為我國反腐倡廉工作盡一份力量。
然而,社會上卻存在一種反腐無關論。有人認為“只把麻雀踏不破瓦”,平民何能管國家大事,誰先反腐,誰就會遭“出頭椽子先爛”、受壓、受氣、受苦、受累的風險。民與官斗,無異于以卵擊石,何必自找小鞋受害呢。反正受腐敗之苦的非我一人,還是逆來順受,留給他人舉報吧。透視這種人的心態(tài),一方面處事膽小。畏首畏尾。另一方面,投鼠忌器,缺乏果敢和干練,試想,假如每個人都像他們那樣,那么我們國家一定裹足不前,無所作為,我們民族也早已被邪惡勢力吞噬,不會有當今一派其樂融融的和平景象。
另外,社會上還有一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者,打出這樣的口號:“反腐倡廉,是有權人的事情,與我無關。我沒有權利,怎能腐敗”。乍一聽,蠻有道理,我平民百姓無職無權,偶爾的奢侈,不失一種浪費,但絕不是腐敗,似乎腐敗與自己永遠不會掛鉤。但仔細一想,即使平民百姓,也有欲望,一旦私欲膨脹,就會采用請客、送禮、大肆行賄等方式加以滿足,這便促成了腐敗的形成,罪責難逃,可這一切能說與你無關嗎?我們再來透析這句話:我沒有權利,怎能腐敗。他還隱藏著第二種弦外之音。腐敗多么吃香,如果我有了權力。也難保不會搞腐敗。所以這種思想著實不可小覷,它比“只把麻雀踏不怕瓦”的反腐無關論更可怕,他們內心深處對腐敗有著無限的期盼和羨慕,夢想一夜之間金錢、美色一應俱全,一改往日的“畏畏縮縮,低聲下氣”;妄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把七親六眷安排妥當,或企圖獨占鰲頭。逞威風、顯權貴。試想懷揣這種心理的“無職無權者”,一旦被賦予權力,心里想的一定不是如何抓住市場經濟時機,為人民做貢獻,而是如何抓住有權時機,擴大腐敗戰(zhàn)果,滿足自己蓄謀已久的腐敗欲望,誰能說這些表現不是一個十足的腐敗分子呢。而到那時再“反腐倡廉”為時已晚矣。26歲現象不正是上任之前“腐敗”在胸,一伸手便被捉嗎?
所以,反腐倡廉不是有權者的專利。無職無權者也有責任擔起這種義務,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學習各級紀檢文件,修身養(yǎng)性,凈化靈魂,拋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勇敢打擊各種腐敗行為。潔身自好,拒腐防變,高舉反腐倡廉旗幟,為我國反腐倡廉工作添磚加瓦。
毫無疑問,我們黨的干部對反腐倡廉工作更是責無旁貸,作為國家意志的執(zhí)行者,更應該對反腐倡廉工作負起高度責任。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身體力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身作則,廉潔自律,率先垂范,做反腐倡廉的標兵和典型。
然而我們黨內也不乏某些領導干部。無視這種責任,把反腐倡廉當作一種形式,喊口號,走過場,一副官僚主義派頭,更甚有披著反腐倡廉的外衣,私下行腐敗之舉。滿腦子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不貪白不貪”等腐敗思想,把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權力作為自己撈取錢財的籌碼,在其位,不謀其政,而是憑借職權,鼓私欲、飽私囊,大肆追求紙醉金迷,把”不貪白不貪”、“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演繹得淋漓盡致。多行不義必自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失去的不僅是權力,還有自由,“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作廢的不僅是美好前程,還將是珍貴的生命。“不貪白不貪”,不僅貪不著,不能貪,最終面臨的是漫長的鐵窗生活,59現象不正是有著這樣的思想,最終晚節(jié)不保,深陷囫圇,功虧一簣嗎?
所以當權者身居高位,手握重權,更應切實擔起反腐倡廉的高度責任,注重生活小節(jié),戒貪戒占,抗腐蝕、拒賄賂,經常用重大典型案例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做到拒腐防變,警鐘長鳴,自覺講政治、講正氣,在立言與立行上,“自重、自警、自解、自勵”,自覺對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認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僅要廉潔奉公,還要敢于碰硬、嚴肅執(zhí)法,對出現的腐敗行為嚴懲不貸。樹立黨的權威和形象,真正樹立“反腐倡廉”的旗幟,為我國的反腐倡廉工作潑墨著彩。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反腐倡廉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每個人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謂“反腐倡廉,人人有責”,全社會都要動員起來,人人參與,根除腐敗思想,還社會以純凈,還天空以蔚藍,還人民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