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平
〔關鍵詞〕 素質教育;課本資源;
語言;個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4(B)—0037—01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種社會實踐、課外活動等都為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筆者就語文素質教育中對課本資源的利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課本中規(guī)范的語言,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
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例子”,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些材料,以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具體做法如下。
l.加強學生對文字詞匯的理解,要讓學生抓住課文的內容,學會據(jù)“意”識“言”,“言”“意”結合。據(jù)“意”識“言”,即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所表達的內容以及表現(xiàn)方法來理解語言的特定意義;據(jù)“言”識“意”,即讓學生根據(jù)語言形式的特色及語境來理解文章的內容。
2.重視對課文的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優(yōu)秀篇章都是極好的朗讀材料,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讓學生學會從聲音的大小、語調的高低中品味語言,以提高其對語言的“悟”性。
3.背誦課本中的好詞佳句、優(yōu)美篇章。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搜集個性語言,積累語言材料。語文課本應該成為學生語言積累的根源。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摘錄、背誦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二、利用課本資源開展語文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中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教師組織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提供了好的平臺。在語文活動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課本資源,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對情節(jié)緊湊、人物性格鮮明、敘事性較強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對場景不太集中,但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章,可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成評書進行表演,以鍛煉學生寫與說的能力;對說明性較強的文章,可讓學生實際操作,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對歷史性較強的文章,可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上利用課本資源進行的各種語文活動,既可使教師的教學形式多樣化,又可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三、利用課本范文要求學生進行仿寫、續(xù)寫和改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仿寫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呂叔湘先生說過:“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術,跟游泳打乒乓球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須具有兩個作用: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就必須善于模仿,要熟練就必須反復實踐。”而模仿課文進行寫作是最方便、最實用的仿寫途徑。可以讓學生從仿寫句子、段落開始,其他如構思、立意的仿寫,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學生仿寫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悟出其中的奧妙。
2.對課文的續(xù)寫、改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續(xù)寫和改寫訓練除了要緊扣文章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求異思維,突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要重視聯(lián)想方法的指導,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使學生放開手腳去寫作。
四、利用課本資源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社會的認識
1.語文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皆源于生活。教師應該讓學生進入作者用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與假、惡、丑,領悟生活的真諦,使學生對社會多一層認識,對生活多一份理解,對人生多一些體驗。
2.大多數(shù)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進入作者用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生活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崇尚美、感受美、追求美;培養(yǎng)學生腳踏實地、勤學苦練、頑強拼搏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完善自我、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心。